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诉裁量研究:从现象到制度的考察:from appearance to system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49922
  • 作      者:
    苏琳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诉讼法学文库·公诉裁量研究:从现象到制度的考察》一书是苏琳伟博士在其毕业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补充、凝练、升华而成的。全书以公诉裁量如何从一种自发的权力现象走向自觉的制度规范为研究主线,共分为引论、进化论、基础论、运行论、控制论和发展论六章。每章均围绕与公诉裁量有关的特定专题开展研究,独立成文,但彼此间却又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较好地阐述了作者对公诉裁量问题的想法和看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公诉裁量的进一步解读
  回到公诉裁量的问题上,这一权力同其他的公权力裁量还是有所差别的。从历史看,公诉权肇始于14世纪的法国,亦即公诉权的产生是明显晚于法律的,或者公诉权可看作是法律对于刑事诉讼活动进行控制或制约的产物。正是公诉权的独立而使得刑事诉讼框架的设计更为合理,进一步把刑事诉讼活动往(如上所比喻的)数轴的另一端拉曳,以至于学者把以公诉权为履职核心的检察官美称为“革命之子”。抑或是否可以理解为法律在控制司法权运行时采取的是一种类似外科手术的方式,把公诉权从审判权中分割开来?当然,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分工已细化到足以产生专职行使公诉权的人员、决策者的政治理性水平已经达到认识到这样分工的需要、社会公众的一般意识里也产生了对于建立专司犯罪起诉机构的需求等。关于公诉权的产生及属性等问题将在下文展开,在此不予赘述。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公诉权行使过程中的裁量具有一定特殊性。最显著的是这种裁量兼具程序与实体意义。一般认为,检察机关的职权仅为程序性而已,不具有实体效果。针对程序或实体意义的观点分歧,我们暂且不去判断孰对孰错,而先把目光放在公诉裁量这一让人困扰的“东西”上。提及公诉裁量,我国理论界大多将其定位在不起诉制度上,并由此原理进而提出了关于辩诉交易、暂缓起诉等设想。但实际上由前述的概念探讨可以发现,公诉裁量其实应当是一个过程,裁量仅存在于检察官审查案件后、作出决定前的阶段内。至于决定的内容只是裁量的结果而已。裁量过程是一种思辨过程,主观活动的真实内容人们难以知悉,所以人们更愿意以结果来分析其属性。如果考察这一过程之后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裁量之后产生的不仅仅是不起诉或缓起诉而已,还包括比例相当大的起诉决定。这种决定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还包含对犯罪事实、起诉罪名的选择等。基于大陆法系的一事不二审或英美法系的禁止重复危险原则,多数的不起诉将产生终结责任追究的效果(如我国的绝对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而这种效果难道仅有程序意义吗?在起诉过程中,对犯罪事实、起诉罪名的选择(如美国的辩诉交易)将对法院审判产生制约作用。因为原则上法官是不能超出起诉范围进行审判的,那些被放弃的可能涉及犯罪的事实或被裁减的罪名是否也仅能从程序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呢?对于嫌疑犯,是否意味着那些内容已经由法律程序作了无罪化“宣判”呢?至于起诉决定,似乎唯独这项内容仅仅具有程序意义,因为经由这项程序法官将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实体性宣判。当然,除了决定起诉或不起诉,在案件最后裁判之前,检察官也可能因国家立法的设置还有其他的公诉裁量权,如撤回公诉、变更起诉等。在我国,逮捕权的裁量似乎也有向公诉权靠拢的趋势,甚至成为一种准司法程序或具有“预审判”的特征。
  公诉裁量的另一特殊性在于其行使避开了法律对于审判追求真实的较高要求。从实践经验看,同样对于一个轻罪的案件,在审查起诉环节与定罪量刑环节,法律设置的对案件事实的探求标准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受认识论规律的制约,即随着时问的推移,对案件事实的认知程度无疑将逐步提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公诉裁量引论
第一节 公诉裁量概述
一、概念的初步解析
二、裁量与法律的关系
三、公诉裁量的进一步解读 
第二节 公诉裁量相关问题
一、公诉裁量能否被“消除” 
二、公诉裁量应否存在标准 
三、公诉裁量权到底由谁行使
四、公诉裁量是否真的自由 
第三节 基本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角度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第二章 公诉裁量进化论
第一节 刑罚理性与公诉裁量
一、刑罚理性进化之管窥 
二、从刑罚的视角看公诉裁量 
第二节 诉讼模式与公诉裁量
一、刑事诉讼模式脉络之考察
二、从模式的视角看公诉裁量 

第三章 公诉裁量基础论
第一节 公诉权属性之判断
一、公诉权属性问题的分歧 
二、决定属性的分析维度 
三、我国公诉权属性的思考
四、属性定位与公诉裁量
第二节 公诉权运行之考察
一、两种职责交互的困扰
二、刑事证明标准的影响
三、证据审查方式改进图景
第三节 公诉权边界之管窥
一、公诉权边界问题引发的思考
二、被害人地位与权利再审视
三、身份关系视角下的冲突表现
四、衡平冲突的设想

第四章 公诉裁量运行论
第一节 公诉裁量之主体
一、检察院与检察官
二、公诉裁量之实务考察
第二节 公诉裁量之载体
一、起诉与不起诉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社区矫正

第五章 公诉裁量控制论
第一节 启动机制的源头控制
一、标准作为建构裁量的主要方式
二、我国公诉裁量标准再认识
三、以标准进行建构之预期
第二节 监督机制的外部控制
一、外部控制的重点
二、外部监督的合理性
三、我国公诉裁量的外部监督
第三节 评价机制的导向控制
一、由一起渎职案件引发的思考
二、公诉裁量运行的评价

第六章 公诉裁量发展论
第一节 我国公诉裁量的制度环境
一、检察权职能分立的理论分析
二、检察权职能分立的实务考察
三、职能分立的环境预期
第二节 结论性观点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