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网络传播权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5785
  • 作      者:
    詹启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詹启智(曾用笔名聿文、天则、豫文等),1964年1月生,男,汉族,河南武陟人。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学与经济学。在《法学杂志》、《学术界》等期刊和《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等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在河南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8部(包括独著、主编、副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信息网络传播权论》主要内容包括:从学术乱象带来的混沌谈起、《解释》(2000)出台前的背景、《解释》(2000)的出台与两次修改、司法实践将网络用户作为主要的网络作品提供者的原因分析、2013年1月1日: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新阶段和新起点、取得许可:网络作品提供行为的本质法律特征、确定网络作品提供行为的标准之争:服务器标准、用户感知标准、法律标准、以授权为核心依法科学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作品提供行为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总之,《规定》(2012)第5条第2款并不能将快照直接视为合理使用的“特殊情形”。但是与第5条第2款远距离的前置限定条件(引言)与第1款规定的近距离(第2款)衔接,却极易造成“网页快照”已是合理使用的“特殊情形”的误解。这不能不说是《规定》(2012)制定者运用解释技术上的缺憾。但《规定》(2012)第5条第2款并非没有实际意义。快照行为的复杂性,其复制和备份的作品,既有原网页已经合理使用的作品,也有原网页不属于合理使用的作品。因此,快照提供行为应以原网页是否合理使用行为为前提。
  最高人民法院经过调研认为,“由于网络服务涉及的-陕照’、‘缩略图’的复杂性,不能一概地认为构成侵权,也不能一概地认为不构成侵权,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此种行为是否替代了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向公众提供相关作品,如果已经实质替代了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作品提供”,如音著协案,“此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其构成提供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网页快照’、‘缩略图’提供行为均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该提供行为未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亦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对该作品的合法权益,考虑到权利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此时一般不认定搜索引擎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网页快照’、‘缩略图’的行为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据此,笔者认为,最高法院的《规定》(2012),并不全部否认快照可以构成侵权,两案直接将快照行为视为合理使用行为,违背《规定》(2012)之本意的判决意见值得商榷。由于快照的复杂性,快照可分为构成作品提供行为(原网页不构成对作品的合理使用)的快照和不构成作品提供行为(原网页构成对作品的合理使用)的快照。前者构成直接侵权,后者不构成侵权。同时,还要将快照服务提供行为和快照作品提供行为相区别。快照服务提供行为可以从“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抗辩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快照作品提供行为可以从《著作权法》及其《保护条例》的合理使用规定来抗辩。 
   3.合理使用的实质条件。丛文辉案终审判决在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情形”进行分析后认为,《实施条例》第21条中规定了“三步检验标准”,即“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特定行为如果不会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不合理’的损害,且同时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则可以认定该行为符合合理使用行为的‘实质条件”’。对合理使用“实质条件”的认定,是丛文辉案终审败诉的根本原因。本书对终审判决之“实质条件”的认定,并不赞同。
  经过与《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相比对,丛文辉案终审判决对“三步检验标准”的认识,抽象掉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这一步,直接进入第二、三步,其结果就是“三步检验法”背离“法律特殊规定”而有滥用第二、三步之嫌疑;同时,该判决将《著作权法》的“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转换为“特定行为”。《著作权法》之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包含一是特殊情况,即“在下列情况下”,二是使用行为,即“使用作品”,亦即“特定行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论纲——混沌与明晰:司法解释2000~2012之路
一、从学术乱象带来的混沌谈起
二、《解释》(2000)出台前的背景
三、《解释》(2000)的出台与两次修改
四、司法实践将网络用户作为主要的网络作品提供者的原因分析
五、2013年1月1日: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新阶段和新起点

第二章 网络作品提供行为论
一、取得许可:网络作品提供行为的本质法律特征
二、确定网络作品提供行为的标准之争:服务器标准、用户感知标准、法律标准
三、以授权为核心依法科学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作品提供行为
四、加强网络作品授权模式研究,实现利益平衡

第三章 网络链接论
一、公开性是进入“避风港”保护的网络链接服务的基本特性
二、转载抑或深度链接:侵权责任如何界定
三、深度链接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网络链接案的普世意义与侵权防范

第四章 系统缓存论
一、网页快照作品提供行为研究——基于民事纠纷案件审理司法实践
二、网页快照作品提供行为的合理使用性——基于丛文辉案与三面向案的终审判决

第五章 信息空间存储服务论
一、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行为
二、网络实名制从倡导到实现
三、网络注册资料索取及其相关者的法律责任
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信息网络传播权实践论
一、网络传播扶贫作品的授权模式创新及其五大纪律十项注意
二、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三、报社纸媒已发表作品擅自在本社网站传播侵犯著作权
四、“一揽子协议”难擎版权之重
五、互联网电视“版权门”的法律解读

第七章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