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上看,课题组在全国12省选取的32个名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已经打下良好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也能善于捉住机遇壮大集体经济的传统型村庄。其中,典型的例子包括山西大寨村、河南刘庄和江苏华西村。这些村庄在人民公社时期即是农村发展的先进典范和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村1946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这一过程中,大寨村村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战天斗地,改造农田,为大寨村的集体土地统一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发扬大寨精神、学习大寨经验的高潮。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大寨村实行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了低谷。1992年,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村组建经济开发总公司,举办集体企业,将发展重心向工商业和旅游业转移,逐步实现了大寨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1574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大寨村耕地400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其他经营性非农用地(山林和建设用地)2000多亩由集体统一经营,用于旅游业和企业建厂。
刘庄和华西村在人民公社时期都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但与大寨村不同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它们都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论农用地还是非农用地一直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和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发展乡镇企业的号召,这两个村都组建了农工商一体的联合公司,在统一经营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1993年,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暂行办法》,华西村组建了华西集团公司;1999年,华西集团公司出资设立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的村办企业,也是集体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典范。2005年,华西村成立了江苏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农业实施企业化的统一经营。目前,华西村已经成为占地30平方公里,村民3万多人的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村。与华西村相比,刘庄稍微逊色,其行使村集体经济职能的依然是农工商总公司,更没有上市公司,但其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依然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目前,刘庄坚持1050亩耕地红线,对其进行农场式现代化经营,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也均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
第二类名村是改革开放以后依靠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后发型村庄。典型的有安徽小岗村、河南南街村和耿庄。如果说大寨村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发展的典范的话,小岗村无疑是农村改革的典范,素有“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关于小岗村,有一段让人耳熟能详的佳话,那就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包产到户虽然解决小岗村的温饱问题,但并没有使小岗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陷入了“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困境,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下派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当年便组织小岗村干部考察四大名村(大寨、耿庄、红旗渠和南街村)。在考察南街村时,沈浩挥笔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