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5799
  • 作      者:
    张小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稿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变化对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有助于读者对犯罪论有关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小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鉴于篇幅本书稿基本上是重写的,它立于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凸显犯罪构成中的肯定行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将犯罪论的核心课题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形成对犯罪论的系统梳理之结构和实体;在具体表述上试图以简洁、明了、清晰但不失深入的形式,分析、揭示精深而复杂的犯罪论原理,坚持并凸显刑法学的应有风貌。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犯罪构成理论之总体概念



第一章  犯罪概念

    第一节  形式与实质的犯罪概念

        一、 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理论学说

        二、 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中外犯罪概念的理论考究

        一、 国外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与实质

        二、 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理论考究

        三、 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合理构造

    第三节  犯罪概念的理论建构

        一、 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区分的理论价值

        二、 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判断的理论架构

        三、 犯罪概念之双重定义架构与罪刑法定原则

    第四节  犯罪分类

        一、 犯罪分类的刑事法学流派溯源

        二、 两种流派犯罪分类的价值取向

        三、 刑法立法的犯罪分类

        四、 刑法理论的犯罪分类


第二章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演进

        一、 理论萌芽:由诉讼法的“犯罪确证”到
实体法的“构成要件”

        二、 理论初创:贝林格创建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雏形

        三、 理论发展:迈耶确立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模式

        四、 理论创新:麦兹格创立主观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五、 理论细化:威尔哲尔创立开放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第二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考究

        一、 二元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二、 三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三、 四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四、 德、日处罚条件的理论分析

        五、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六、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第三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一、 各种模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

        二、 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三、 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条件

    第四节  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

        一、 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的
犯罪构成

        二、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三、 开放的犯罪构成与封闭的犯罪构成

        四、 积极的犯罪构成与消极的犯罪构成

        五、 确定的犯罪构成与模糊的犯罪构成

        六、 简单的犯罪构成、选择的犯罪构成、合并的
犯罪构成与混合的犯罪构成

        七、 叙述的犯罪构成与援引的犯罪构成

第二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客观要件

第三章  客观要件的概说

    第一节  客观要件的概念

        一、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构成要件

        二、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行为要素

        三、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客观方面

        四、 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客观要件

    第二节  客观要件的特征

        一、 刑法规定

        二、 决定危害

        三、 事实与规范

        四、 客观外在

        五、 必备条件

     第三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结构

        一、 各项要素的具体地位

        二、 因果关系要素的地位

        三、 事实要素的宏观定位

    第四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意义

        一、 区分罪与非罪

        二、 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 区分犯罪完成与否

        四、 分析危害程度

        五、 理解犯罪构成整体

    第五节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的意义

        一、 表述犯罪实质

        二、 决定犯罪成立

        三、 决定犯罪性质

        四、 影响刑罚处罚


第四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构成要件行为

    第一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概说

        一、 构成要件行为的术语

        二、 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

        三、 构成要件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 构成要件行为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作为

        一、 作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 作为的方式

    第三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二:
不作为

        一、 不作为的界定

        二、 不作为的行为性

        三、 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典型形态:实行行为

        一、 实行行为的一般概念

        二、 基准实行行为的行为要素

        三、 基准实行行为的构成模式

        四、 基准实行行为的属性类型

        五、 基准实行行为的主体类型

    第五节  行为的附随情状

        一、 特定行为对象

        二、 特定行为时间、地点、情境


第五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特定构成结果
附随情状

    第一节  特定构成结果

        一、 特定构成结果的术语

        二、 刑法结果的具体形态

        三、 特定构成结果的理论地位

        四、 特定构成结果与法益侵害结果

        五、 特定构成结果的特征

    第二节  因果关系

        一、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二、 刑法因果关系特征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四、 刑法因果关系类型

    第三节  特定行为情状:分则定量因素

        一、 刑法分则规定

        二、 定量事实因素

        三、 情节客观要素


第六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主体

    第一节  行为主体概说

        一、 行为主体的概念

        二、 行为主体的特征

        三、 行为主体的意义

        四、 行为主体的分类

    第二节  自然人主体身份

        一、 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二、 我国刑法中的特殊主体

        三、 特殊主体与身份犯

    第三节  单位主体犯罪

        一、 法人犯罪能力与处罚考究

        二、 国外法人犯罪的立法概况

        三、 我国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

        四、 我国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

        五、 我国单位犯罪的入罪范围

        六、 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置


第七章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违法性之法益侵害

    第一节  违法性的基本观念

        一、 违法性的概念

        二、 违法性的实质

        三、 违法性的判断

        四、 违法性的程度·可罚的违法性

    第二节  违法性的具体表现

        一、 法益侵害特征

        二、 被侵法益的法律类型

        三、 被侵法益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  违法性的比较展开

        一、 犯罪客体的去留

        二、 犯罪客体的地位·客观规范要素之
行为价值评价

        三、 犯罪客体的内容·客观规范要素之法益侵害

        四、 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

第三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主观要件


第八章  主观要件的概说

    第一节  主观要件的概念

        一、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责任要件

        二、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心态要素

        三、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主观方面

        四、 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主观要件

    第二节  主观要件的特征

        一、 刑法规定

        二、 决定危害

        三、 事实与规范

        四、 主观内在

        五、 针对内容

        六、 心态时间

        七、 区别品质评价

        八、 必备条件


    第三节  主观要件的要素结构

        一、 意识目的动机的地位考究

        二、 各项要素的具体地位

    第四节  主观要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罪与非罪

        三、 此罪与彼罪

        四、 量刑意义


第九章  故意的事实与规范

    第一节  故意的概说

        一、 故意的犯罪理论地位

        二、 故意成立的立法状况

        三、 故意界说的理论争议

        四、 故意争议的学理剖析

        五、 我国《刑法》之故意界说的揭示

        六、 故意理论的基本架构

    第二节  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

        一、 故意的认识特征

        二、 故意的意志特征

        三、 故意的要素关系

    第三节  故意的事实认识:规范评价实体

        一、 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理论争议

        二、 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学理剖析

        三、 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肯定

        四、 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排除

        五、 我国《刑法》规定的阐释

    第四节  故意类型

        一、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二、 故意的其他分类


第十章  过失的事实与规范

    第一节  过失的概说

        一、 过失的犯罪理论地位

        二、 过失成立的立法状况

        三、 过失界说的理论争议

        四、 过失争议的学理剖析

        五、 我国《刑法》规定的揭示

        六、 过失理论架构的要揽

        七、 过失理论架构的构建

    第二节  过失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

        一、 过失的认识特征

        二、 过失的意志特征

    第三节  过失的注意义务:规范评价核心

        一、 注意义务的基本内容

        二、 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

        三、 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

        四、 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与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

    第四节  过失的类型

        一、 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二、 过失的其他分类


第十一章  特定心态

    第一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

        一、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要揽

        二、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定位

    第二节  特定目的及动机与犯罪目的及动机

        一、 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局限

        二、 特定动机与目的的意义

        三、 特定动机与目的的表述

    第三节  特定动机、特定目的与故意、过失

        一、 特定动机与故意和过失

        二、 特定目的与故意和过失


第十二章  故意与过失的缺乏

    第一节  事实错误:缺乏故意

        一、 刑法上错误概述

        二、 事实错误的基本界说

        三、 事实错误的立法规定

        四、 事实错误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缺乏责任

        一、 不可抗力事件

        二、 意外事件


第四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违法阻却事由


第十三章  正当化事由的概说

    第一节  正当化事由理论地位

        一、 我国刑法理论要揽

        二、 大陆法系理论要揽

        三、 本书理论体系定位

    第二节  正当化事由本质

        一、 理论要揽

        二、 学理考究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类型

        一、 法定的正当化事由

        二、 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


第十四章  正当防卫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

        一、 各国刑法规定

        二、 理论分歧要揽

        三、 本书理论定位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 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二、 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三、 主观条件:出于防卫意思

        四、 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五、 限度条件:尚未明显越限造成重大损害

    第三节  防卫过当

        一、 防卫过当的概念与特征

        二、 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

        三、 防卫过当的刑事后果

第十五章  紧急避险

    第一节  紧急避险的概念

        一、 各国刑法规定

        二、 理论分歧要揽

        三、 本书理论定位

    第二节  紧急避险条件

        一、 起因条件:危险现实存在

        二、 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三、 主观条件:出于避险意思

        四、 对象条件:针对第三者法益

        五、 限度条件:法益价值权衡

        六、 选择唯一:避险出于不得已

        七、 主体禁止:排除特定人员之自我避险

    第三节  避险过当

        一、 避险过当的概念与特征

        二、 避险过当的责任形式

        三、 避险过当的刑事后果

    第四节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一、 相似之处

        二、 主要区别


第十六章  其他正当化事由

    第一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的概说

        一、 立法状况

        二、 见解要揽

        三、 理论梳理

    第二节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

        一、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理论分歧

    第三节  执行命令行为

        一、 执行命令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 执行命令行为的理论分歧

    第四节  正当业务行为

        一、 正当业务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二、 正当业务行为的典型形态

    第五节  自 救 行 为

        一、 自救行为的概念

        二、 自救行为的特征

第五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责任阻却事由


第十七章  责任的概说

    第一节  责任根据与责任要件

        一、 责任要件

        二、 责任根据

    第二节  当代责任论的思想元素

        一、 道义责任论

        二、 社会责任论

    第三节  规范责任论的思想构成

        一、 心理责任论

        二、 规范的责任

        三、 思想的特征

        四、 决定论分析

    第四节  新社会防卫论的思想构成

        一、 否定人身危险而肯定具体人格

        二、 肯定意志自由而强调社会责任

        三、 强调责任情感而彰显人权保障

        四、 新社会防卫论与社会防卫论

        五、 对新社会防卫论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人格责任论的思想构成

        一、 德国学者的人格责任论

        二、 日本学者的人格责任论

        三、 人格责任论的基本思想

        四、 人格责任论的一般分析

         第六节  责任理论基本立场的合理定位

        一、 责任理论的定位

        二、 责任的归责路径

        三、 责任的判断路径

        四、 可罚的责任


第十八章  缺乏责任能力

    第一节  责任能力的理论地位

        一、 责任能力地位的学说考究:理论聚焦

        二、 责任能力地位的学理论证:归责要素


    第二节  责任能力的概念

        一、 责任能力概念的学说考究

        二、 责任能力概念的学理论证

    第三节  责任能力的内容

        一、 辨认能力

        二、 控制能力

        三、 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第四节  责任能力的程度

        一、 责任能力程度的划分类型

        二、 责任能力程度的具体情形

    第五节  影响责任能力的因素

        一、 影响责任能力的年龄因素

        二、 影响责任能力的精神因素

        三、 影响责任能力的生理因素

        四、 影响责任能力的醉酒因素

    第六节  原因自由行为

        一、 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与过失

        三、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归责性


第十九章  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与认识可能的理论地位

        一、 违法性认识地位的不同见解

        二、 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基础

        三、 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要素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与归责

        一、 故意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二、 过失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必要性与故意

        一、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

        二、 我国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

        三、 本书之违法性认识的必要与地位

    第四节  违法性认识的具体内容

        一、 违法性认识内容的学说争议

        二、 违法性认识内容的本书定位

    第五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与故意

        一、 违法性错误的基本界说

        二、 违法性错误的立法规定


第二十章  缺乏注意义务

    第一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概念

        一、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基本蕴含

        二、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关系

        三、 信赖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四、 允许危险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形成背景

        一、 德、日刑法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确立

        二、 我国适用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分歧

        三、 我国采纳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论证

    第三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理论地位

        一、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说分歧

        二、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理剖析

    第四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应有观念

        一、 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本质趋同

        二、 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阻却过失

        三、 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行为无价

        四、 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之可资借鉴


第二十一章  缺乏期待可能性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肇始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建构

        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完成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

        一、 期待可能性地位的理论分歧

        二、 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责任消极要素地位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一、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歧

        二、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应然论证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的阻却事由

        一、 国外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

        二、 我国刑法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理论地位

        三、 我国刑法防卫过当与避险过当的理论地位

        四、 我国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

    第五节  期待可能性的错误

        一、 期待可能性错误的基本概念

        二、 期待可能性错误的法律后果

第六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严重危害阻却事由


第二十二章  危害显著轻微

    第一节  危害显微的概说

        一、 危害显微的理论地位

        二、 危害显微的概念

    第二节  危害显微的类型

        一、 客观危害显微

        二、 主观恶性显微

    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显微的规范切入

        一、 人身危险性的合理界说

        二、 人身危险性与相关概念

        三、 人身危险性的刑事处置地位


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