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54568
  • 作      者:
    江必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法治之大义在于使人皆受治于良法,其中之关键是享有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否受治于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尽管我们过去对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讨论较多,但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鲜有触及。本书拟就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与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领导干部于思维和方式两个层面进行双重修炼,从而取得“知行合一”之效。
  奉行法治之重,重在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和逆顺成败;推行法治之艰,艰在历史之羁绊、现实之桎梏和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厉行法治之难,难在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够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并能一以贯之。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治道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必须也只能矢志于此并率先垂范,因为改革大势浩浩荡荡,法治时代的到来毋庸置疑而且指日可待。
展开
作者简介
  江必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首届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等称号。出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行政与法的关系发展史》《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诉讼问题研究》《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等专著五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十八大与法制国家建设”丛书: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紧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要求,提出并论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良善司法、程序法治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对领导干部以及司法人员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具体措施。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法治思维的规律性
  法治思维内在的规律性体现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合法性判断;法治思维的目的是确保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法治思维的关键是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法治思维的基本环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执政党依法执政。
  二、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一对相伴相生的概念。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方法论,是法治思维在实践层面提出的要求。
  (一)法治方式的概念
  法治方式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的方法、手段、措施的总和。具体而言,法治方式有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方式属于方法、手段或措施;第二,法治方式是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等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第三,法治方式的主体主要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也同样需要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二)法治方式的特征
  法治方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法治方式具有规范性;法治方式具有法效性;法治方式具有先定性;法治方式具有程序性;法治方式具有司法的终结性。
  (三)法治方式的基本类型
  法治方式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一是通过设定行为规范明确预期;二是通过配置权利义务、职权职责来确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三是通过实施公权力行为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或治理;四是通过监督、问责、救济的方式来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五是通过为不同的行为设定不同的法律后果来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六是通过正当程序的规范来提高行为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共识性:七是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维护秩序和稳定;等等。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价值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价值观,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体来说:
  第一,法治思维决定、支配着法治方式。具备法治思维,必然会优先主动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不具备法治思维,即使在必须和只能运用法治方式时,也容易采取非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如果只会用法律精神、原则、规范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不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就不能认为具备完整的、彻底的法治思维。具备法治思维必然善用法治方式,但偶尔用法治方式则不一定具备完整的、彻底的法治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法治思维决定着法治方式的运用,当法治方式的运用不能适应治国理政的需要时,必然促使行为主体调整法治思维,调整后的法治思维又决定新的法治方式的产生,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促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第一章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二、法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背景与意义
一、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背景
二、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构建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编
第四章 法治思维的基本问题
一、法治思维的特性
二、法治思维的内容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