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攻击与暴力犯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5716
  • 作      者:
    张卓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卓,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康复治疗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犯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己在J Neurophysiol、Neuroscience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并主编《犯罪心理学》教材2部。现任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心理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强制隔离戒毒模式下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矫治与评估”,并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少年暴力犯分类矫治的神经心理学依据”、司法部横向课题“暴力犯循证矫正项目研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暴力犯风险评估工具与矫正项目开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攻击与暴力犯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从神经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心理学的层面来系统探讨攻击与暴力的神经心理特点,揭示攻击与暴力犯罪的发生发展机制,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为暴力犯的循证矫正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循证矫正意为遵循证据的矫正,也就是在矫正时寻找最佳证据、遵循科学依据对罪犯进行矫正,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矫正效果、降低再犯率。而根据客观量化的神经心理学证据来设计并实施暴力犯的循证矫正方案,加强理论研究向实践问题的转化,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司法改革与司法文明建设,这也是《攻击与暴力犯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积极的应用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睾酮与动物的攻击行为
  在脊椎动物中,睾酮通常在雄性个体的性成熟期分泌增多,同时伴随着个体间攻击行为的显著增加。处于性成熟期的动物,攻击行为多与繁殖相关,如雄性动物会因为争夺领地与交配对象而出现竞争,而雌性动物则可能因为建造巢穴和保护幼仔而参与攻击。现有研究发现,在啮齿类、鸟类、灵长类等大量物种中,睾酮均能够影响雄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在生殖功能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动物中,如从鸟类到灵长类的多个物种,雄性个体的睾酮水平随着季节而改变,同时雄性的攻击行为也出现类似的季节波动。某些昆虫如果蝇,尽管并不分泌睾酮,但其调控雄性求偶与交配行为的基因同样能够促进雄性个体间的攻击行为。因此,在雄性个体中,睾酮对攻击行为的易化作用很可能具有跨物种的一致性。
  动物研究发现,雄激素对攻击行为具有组织效应和激活效应。激素的组织效应是指激素对组织的分化和发育的影响,通常出现在发育的敏感阶段,影响持久,如人类在胚胎期、小鼠在出生前后的短暂时间内,睾酮分泌能够影响生殖器官发育出雄性特征。激素的激活效应则是指激素短暂激活某种特定的反应,可以在生命的任意时间出现,很可能通过激活发育早期已分化的神经回路,持续地影响行为,如成年男性的睾酮分泌,能够激活精子的产生、促进阴茎的勃起和射精。在啮齿类,雄性动物通常从出生前开始分泌睾酮,出生后睾酮水平开始下降,并在青春期再次升高。研究者发现,胚胎期暴露于高水平睾酮的雄性小鼠,雄性间攻击行为的神经环路被易化,成年后对睾酮的激活效应更敏感,更易表现出攻击行为。睾酮对雄性动物攻击行为的激活效应则表现为,去势(即睾丸被阉割)后的成年小鼠,体内的睾酮水平很低,躯体攻击行为显著减少,但给予睾酮替代治疗后,小鼠的攻击行为能够恢复。
  在雌性中,睾酮对攻击行为同样具有组织效应。啮齿类动物通常一胎多仔,雌性胎儿在子宫中的位置不同,其早期暴露的睾酮水平也不同。Vom Saal和Bronson的研究发现,与位于两个雌性胚胎之间的小鼠相比,位于两个雄性胚胎之间的个体,其血液和羊水中的睾酮浓度更高,在成年后会对其他雌性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8周~24周,男性与女性胚胎的睾酮水平通常会出现显著差异。当因胎儿患有疾病或母亲孕期服药而导致胚胎发育的敏感期出现高水平睾酮暴露时,女性的性分化和攻击性也会出现雄性化改变。如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的女童,由于肾上腺增生导致胚胎发育敏感期的睾酮分泌异常增多,出生时通常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在儿童期对男性化的玩具和活动更感兴趣,青少年期面对冲突更可能表现出躯体攻击,并且成年后同性性取向的比例升高。因母亲孕期服药导致产前暴露于高睾酮水平的女孩,也比其未暴露的姐妹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但产前的睾酮暴露是否直接导致雌性个体的神经环路改变,因而造成高攻击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攻击与暴力?
第一节 攻击与暴力的定义
一、攻击与暴力
二、暴力犯罪
第二节 攻击与暴力的分类
一、攻击/暴力的两种亚型
二、暴力犯罪的分类
第三节 攻击与暴力行为的意义

第二章 攻击与暴力行为的高发人群
第一节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一、精神病态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
三、精神病态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差异
第二节 青少年的攻击与暴力行为
一、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路径
第三节 女性的攻击与暴力行为

第三章 犯罪生物学理论
第一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的起源
一、“悖德狂”的提出
二、颅相学
第二节 天生犯罪人理论
第三节 体型理论

第四章 早期的遗传学研究
第一节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
一、双生子研究
二、寄养子研究
第二节 XYY染色体
一、XYY综合征
二、对XXY综合征的误读

第五章 攻击与暴力行为的神经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览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攻击与暴力行为的神经解剖基础
一、前额叶皮层
二、边缘系统
三、攻击与暴力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模型
第三节 攻击与暴力相关的脑结构及功能异常
一、临床证据:个案与回溯性研究
……
第六章 攻击与暴力行为的生物化学基础
第七章 基因与暴力犯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