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恐怖故事
貌似正经的伯纳德·麦道夫
在如今的监管环境下,违反监管规定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伯纳德·麦道夫
2009年,伯纳德·麦道夫因为实施大型庞氏诈骗而被判入狱150年。我们将在第3章详细分析麦道夫的欺诈手法。简而言之,此类诈骗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欺诈者用新客户缴纳的投资本金,而不是真实的投资所得为老
客户还本付息。
麦道夫事件的概貌是这样的:2008年,在美国经济危机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纳斯达克(美国主要证券市场之一)前主席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向当局告发麦道夫涉嫌巨额金融欺诈。很多受害人非常有钱。告发者称,麦道夫伪造账目,虚报投资回报,并用客户的资金偿付其他客户的本息。许多投资者不知道自己的钱进了麦道夫的腰包,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把钱委托给麦道夫,但其投资的基金却在未告知投资者的情况下对麦道夫旗下的基金进行了投资。由于这些基金把钱喂给了其他基金,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喂款基金或联接型基金。
本案涉及面之广,监管机构之无能,以及麦道夫案其他涉案方之无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普通投资者所面临的许多风险。我们将会详细地分析该案的方方面面。
麦道夫于1960年投身华尔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罪行败露前,麦道夫看起来是个很能干的正经金融家,他运营证券经纪业务,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并拥有自营交易公司(用公司自己的账户进行交易)。鲜为人知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实施庞氏骗局至少有20年之久。2008年12月,69岁的麦道夫和儿子马克、安德鲁会面,他承认自己多年来一直在伪造客户的投资回报,说自己毁了整个家,觉得自己很快就会进监狱。麦道夫要求儿子们等一两天再向当局告发,以便他将资金转移给亲戚和合作伙伴。正义来得很快,2009年3月,麦道夫在法官面前对检方提出的各项指控供认不讳,并接受了法庭的判决。
麦道夫案涉及面极广,这意味着该案不会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信息渐渐浮出水
面。起初,人们把焦点集中在监管机构,特别是美国证监会的不作为上。其实,自1992年起,监管机构就数次收到有关麦道夫的可靠举报。哈里·马科波洛斯(Harry Markopolos)是最积极的举报人,默默无闻的他揭露了一个惊天事实:虽然他多年来屡次举报麦道夫存在严重的问题,但证监会却一直无动于衷(后面我们将会提到相关细节)。虽然麦道夫已经承认自己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经营庞氏骗局,但很多人怀疑,麦道夫的这一骗局可能从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他刚刚跨入华尔街时就已经开始了。
死不认罪的艾伦·斯坦福
如果这是庞氏骗局的话,那就让我去死,让我下地狱。我没有实施庞氏诈骗。
艾伦·斯坦福
2002年,明星投资产品销售员查尔斯·黑兹利特(Charles Hazlett)离开培基证券(Prudential Securities),加入了斯坦福集团公司(Stanford Group Company)迈阿密分公司。该机构隶属于斯坦福金融集团,斯坦福金融集团则由得州亿万富翁艾伦·斯坦福私人控股。黑兹利特和老总斯坦福一样,也是个大高个儿,他嗓音洪亮,很容易让人信赖。
这份工作的待遇太优厚了,好得让人无法拒绝:年薪18万美元;一间能够欣赏迈阿密海滩风景的办公室;还有高达40万美元的奖金。黑兹利特甩开膀子干了起来,他卖力地向客户推销所有的产品。没过几个月,黑兹利特便成了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员之一。公司还奖励他一辆价值10万美元的宝马车。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过程中,他碰到了一些问题,公司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比如,公司为客户所提供存单的利率为何高于行业水平?公司为何如此卖力地推销这一产品?为何承担公司审计工作的是一家不起眼的小事务所?该产品的销售佣金为何远超同类产品的佣金?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公司将吸收来的存款投向了何处?黑兹利特设法和公司年仅28岁的年轻的投资总监劳拉·潘德杰斯特赫特(Laura PendergestHolt)碰了个头,但却无法从她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次会面不欢而散,潘德杰斯特哭着跑出了会议室。黑兹利特说,财务总监詹姆斯·戴维斯(James Davis)没过多久就打电话给他,而且“态度不太好”。不久黑兹利特便离职了。在供职于斯坦福的这段日子里,他总计销售了价值1 700万美元的存单。离职后,黑兹利特打电话给客户,让他们尽快从斯坦福取回自己的钱。斯坦福国际集团公司下属主要银行的2005年年报非常漂亮。这份年报的第2页写了一条口号:“20年悠久历史
,40亿巨额资产,本行将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银行主席艾伦·斯坦福在其发布的声明中惊叹该行创办20年来,全球金融业变化之巨大,并将银行的成功归因于快速成长:“1985年,我们只有数百个客户,只在几个国家开展业务。现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35 000多个客户,业务遍布全球102个国家。”他认为,除了高增长以外,“对于金融业最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盈利能力”也是斯坦福成功的关键。
这份报告乍一看不比其他银行的年报更炫,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在银行服务越来越僵化的今天,其对于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以及诚信的重视还颇具吸引力。但这家银行为何注册在一个加勒比岛国呢?副总裁尤金·基珀(Eugene Kipper)在年报第12页给出了如下解释:“本行所在辖区监管严格,税率较低。”也许选择公司注册地只是个人偏好问题,但对美国或欧洲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没有任何离岸避税天堂能够像本国政府那样较好地保护投资者。事实证明,安提瓜岛的监管者根本就不够格(详见第5章)。
美国证监会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在调查斯坦福。2009年2月,该机构终于向得州法庭提起诉讼,指控他实施“规模巨大的庞氏诈骗”。证监会获得法令,冻结了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资产。2009年4月,美国广播公司记者在休斯顿一家餐馆外截住了斯坦福。面对镜头,斯坦福流着泪说:“如果这是庞氏骗局的话,那就让我去死,让我下地狱。我没有实施庞氏诈骗。”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斯坦福始终坚称自己无罪,说自己不是窃贼,没想过要欺骗任何人,但他最终于2012年6月14日被判入狱110年。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斯坦福事件还在持续发酵。(2010年,斯坦福在拘留期间被狱友暴打了一顿,因为他霸着电话不放。)虽然斯坦福已被判了110年徒刑,但其牵涉的其他多起案件并未了结,他的主要合作伙伴也将连同受审。
你怎么知道是投资大师,还是骗子
虽然麦道夫和斯坦福两个人非常不同,但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获得了人们的喜受,让人们觉得他们的生意可行,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他们让客户觉得很有信心,当然,对骗子来说,这一点是不可或缺的。问题是,用公众的资金进行投资的专业人士必须让人觉得可信。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是诚实可信的,至少笔者现在这么认为,我们又如何将他们和看似可信的骗子,如麦道夫之流区分开呢?这的确很难做到,对于看不懂公司财报的人来说就更难了。麦道夫是个伪善分子。在2007年的一次公开专题讨论会上他如是说:
总体来说,在如今的监管环境下,违规几乎是不可能的。公众对此真的不太了解。如果在报纸上读到有关某人违规的报道,你心里也许会想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但违规行为不被发觉是不可能的,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早晚要露馅的。
麦道夫知识渊博,看起来非常慈祥,谦虚,让人安心,这些特质都是许多投资者看重的。如果当时你也在上述讨论会的现场,你会猜到麦道夫是一个长期经营庞氏骗局的大骗子吗?
艾伦·斯坦福也以自己的方式让人觉得他很可靠。他声称自己生活节俭,但实际上,他的办公室装修得异常豪华,在安提瓜岛上挥金如土,如他在当地机场自建了豪华候机楼,斯坦福银行的客户可以不用通关就直接登机。此外,他的个人生活也极为奢靡。2000年—2002年间,他在比佛利山庄商店的购衣开销就高达40多万美元,斯坦福在好多国家建了豪宅,还买了许多私人飞机和游艇,甚至买了一艘英国海军的三帆快速战舰。他很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懂得如何让身边的人感觉良好。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斯坦福的公关活动也日益增加,他经
常接受《福布斯》杂志和电视台的采访,并在休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对英国人来说,艾伦·斯坦福是因为板球运动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和棒球以及橄榄球不同,板球没那么多商业利益可供挖掘。在此项运动广受欢迎的安提瓜,斯坦福修建了一座很棒的板球场,该球场还设有一家体育茶餐厅,名叫“泥泞的三柱门区”(The Sticky Wicket)。2008年,斯坦福邀请英格兰队和他的西印度群岛队举行一场比赛,获胜者可获得2 000万美元。这场比赛采用Twenty 20赛制,每方只有一局,整场比赛不过是三四个小时。斯坦福的球队最终获胜。随后,他与英国板球委员会(English Cricket Board, ECB)签约,在5年内,斯坦福赞助了英国板球联赛1 140万英镑。在安提瓜板球比赛的赛事转播过程中,镜头拍到斯坦福被一群英国板球宝贝簇拥着,一个美女甚至坐在他的大腿上,这一幕让公众惊诧不已。
总之,安提瓜人似乎很欢迎艾伦·斯坦福用金钱来主导他们的小岛,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在社区建设上花了许多银子,同时也因为他的银行成了当地最大的私人企业,并雇用了许多本地人。2006年,艾伦·斯坦福加入了安提瓜国籍,当然,他并没有放弃美国国籍。安提瓜和巴布达实施君主立宪制,其国家元首依然是伊丽莎白女王,政府有权提名授勋人选,于是斯坦福被授予了骑士爵位。安提瓜人对斯坦福巨额财富的来源及其商业模式不闻不问,他们或许认为美国最终会将其绳之以法,但现在这个小岛从他那里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他所造成的伤
害。
就可能会落进麦道夫的圈套。投资者需要培养自己的技能和判断力来提高侦测各种欺诈的能力。作为金融产品的购买者,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说“不”,并轻松地走开。每当你觉得自己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时,结局很可能会比较糟糕。正是这种害怕错过好机会的恐惧心理催生出了投资泡沫,并让热门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飙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