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6805
  • 作      者:
    田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田野(1979-),男,祖籍黑龙江,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和民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重要课题多项。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讲座》等著作8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是目前国内劳动法学界研究非典型劳动的一部具有前沿性的专著。《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相兼容,对非典型劳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研究了非典型劳动崛起的背景、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成因,非典型劳动作为一种以灵活性见长的用工方式对经济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影响,劳动法因非典型劳动的出现所面临的挑战,各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此外,《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还专门就非典型劳动的二种基本形态——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了目前学术界与劳动法实践所共同关注的许多难点。这些研究既丰富了对非典型劳动法律规范的理论,也对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新自由主义的含义
  新自由主义是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所推崇和仰赖的理论与思潮。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与古典自由主义相对称的。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勃兴于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过了黄金发展周期,陷入“滞涨”的泥潭,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以国家千预为核心主张的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自由主义卷土重来。经济上的困境被归咎为国家干预过度,因此走出困境的道路被定位为重拾自由。自由主义获得新生,为示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乃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的,其核心主张是重新恢复市场的主导地位,放弃国家管制,倡导自由竞争的经济,并主张私有化。与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点细微区别是,新自由主义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这使其颇具迷惑性。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诺姆.乔姆在《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作了定义:“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理论和体系,其完成形态是华盛顿共识。”
  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演进
  (一)产生阶段
  新自由主义大概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英国,是由这个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催生的。这一时期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指导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上开始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和计划经济的建立,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构成一种压抑与刺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出现了早期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在产生之初,并未获得太多市场,仅是一种边缘理论。
  (二)低潮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的天下,新自由主义几乎销声匿迹。30年代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放任的自由市场竞争弊端的一次彻底现形。凯恩斯主义登场,依靠国家公权力介入,自由市场受到规制,局面很快得到改观。在战时,凸显出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战后,这一政策得到延续贯彻并收效良好。一直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见证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甜蜜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恰恰是靠一定程度的限制自由实现的,新自由主义无有用武之地而退居幕后。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非典型劳动崛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
第二节 劳动弹性化
第三节 劳动法的放松管制

第二章 非典型劳动的概念厘定
第一节 非典型劳动的语词选择与含义辨析——多学科视角之比较
第二节 劳动法视域下非典型劳动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非典型劳动概念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非典型劳动的类型与体系梳理

第三章 非典型劳动的发展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非典型劳动在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非典型化之成因

第四章 非典型劳动之影响评价
第一节 非典型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二节 非典型劳动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第三节 非典型劳动对于劳动者的影响

第五章 非典型化给劳动法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在管制与放松管制之间
第二节 ”从身份到契约”的劳动法解读:进步还是倒退
第三节 关于“劳动力商品化”的再讨论
第四节 劳动法各部分面对非典型劳动的不适应性之检讨

第六章 非典型劳动立法因应的比较观察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对非典型劳动的规范
第二节 日本非典型劳动法制的发展
第三节 欧洲的“劳动弹性化”运动
第四节 美国劳动法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规范
第五节 我国台湾地区非典型劳动的“立法”因应

第七章 超常发展的劳务派遣——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劳务派遣超常发展之现状
第二节 劳务派遣超常发展之成因探源
第三节 走出劳务派遣困境的路径争鸣与评析

第八章 非全日制用工立法的过度放松管制与矫正
第一节 非全日制用工的认定标准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的类型
第三节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形式
第四节 非全日制用工的适用范围
第五节 均等待遇原则
第六节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梳理
第七节 非全日制用工的解雇保护

第九章 通往灵活而安全就业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转型与困惑
第二节 目标设定
第三节 理念定位——以Flexicurity为线索展开
第四节 实现灵活性与安全性平衡的路径——比较法之借镜
第五节 我国应选择何种灵活性与安全性平衡模式
第六节 非典型劳动的规范策略
第七节 若干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