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没有接受贾谊和贾山的意见,坚持实施开放民问自由铸钱的政策,结果改变了流通中钱币劣小轻薄的状况,形成了钱币流通总量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促进了商品交换经济的发展,对文景盛世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钱币质量空前提高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之前,流通中的半两钱轻薄劣小。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以后,由于法律规范了民间铸钱的形制,钱币质量大幅度提高。自战国时期秦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始铸半两钱,半两钱的质量就开始出现问题。根据对出土战国半两钱的考证,半两钱铸行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大幅度的减重,流通中的钱币大小轻重不等,差距悬殊。此后直至汉文帝公元前175年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流通中的半两钱始终处于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的状态。根据对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半两钱的观察,各批同一墓葬或同一窖藏中的半两钱,均呈现大小轻重相差数倍的现象。这说明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的钱币在当时是混合并行流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秦律》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的《汉律》中找到了答案。秦、汉法律均保护朝廷铸造的劣质钱币的流通。如果各级官府或百姓拒绝接受劣质钱币,就违反了朝廷的法令,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朝廷在各个不同时期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不一,却能够混合并行流通,形成流通中钱币极不规范的局面。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之后,相关法律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法律开始强调百姓铸造钱币的形重必须符合规范。朝廷制造了检查钱币质量的天平及法钱砝码,禁止不符合标准的钱币进入流通。因此,汉文帝时期由百姓自由铸造的钱币质量空前提高,彻底地扭转了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滥制半两钱币的局面。
钱币质量好、价值稳定,其使用时间就比较长久。半两钱始铸于公元前33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各诸侯国使用各自不同种类的钱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废黜了各诸侯国的钱币,半两钱成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自此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朝廷规定上林三官五铢钱为唯一合法流通的钱币时,全国统一的半两钱流通共持续了108年。在这108年中,汉文帝时期由民间自由铸造的半两钱流通时问长达56年,占全国统一流通半两钱整个时间中的多一半。“文帝四铢”能够长久地为市场所使用,自然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