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交叉学科视角下城市交通安全相关规则及理论研究:从通行规则到事故损害赔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2904
  • 作      者:
    缪明月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交叉学科视角下城市交通安全相关规则及理论研究——从通行规则到事故损害赔偿》试图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下,遵循法学理论和通说,从交叉学科的视角研究交通安全相关规则及理论,提出有关通行规则和事故损害赔偿的解决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交叉学科视角下城市交通安全相关规则及理论研究:从通行规则到事故损害赔偿》:
  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依次让行: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现在统一改为“让右侧来车先行”。显然这是一个进步,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驾驶人已经很难区分所有的支路和干路了,有些即使交警也未必能通过肉以区分。但是封闭的高速路、快速路和其他道路是很容易区分的,为了确保快速路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城市主动脉、跨区域快速运输的功能,在道路交通通行规则上有必要明确快速路的“严进宽出”。除了公路、城市道路这些基础设施之外,类似环岛这类交通设施,要提高其效率,就应当实行“进让出”,否则环岛就会成为“死岛”。很多时候,挖掘路口空间资源,畅通路口,是提高路网利用效率的关键。因此,明确本方向直行红灯时可以掉头或在到达路口之前开辟掉头车道将有利于路口的交通疏导。
  二是有利于提高车流人流通行效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与提高车流通行效率有所不同,前者是“车多且车快”,后者是“车快且车多”;前者注重宏观层面,后者更为具体而微。据此,低速让高速,转弯让直行,右转让左转的规定自然有了除“历史”“舶来”以外的道理。
  在没有交通信号或交通标志控制的交叉路口一律“让右侧来车先行”,并不符合效率原则,原因是我们没有明确定义路口。比如主干路与场院出口的交叉口,如果主干路上行驶的车也需要让行这些出口的车显然影响多数车的通行效率。中国台湾地区的通行规则对此有如下规定:“行至无号志或号志故障而无交通指挥人员指挥之交叉路口,支线道车应暂停让干线道车先行。未设标志、标线或号志划分干、支线道者,少线道车应暂停让多线道车先行;车道数相同时,转弯车应暂停让直行车先行;同为直行车或转弯车者,左方车应暂停让右方车先行。
  ……
展开
目录
1引言
2交通事故总体情况及原凶分析
2.1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与趋势
2.1.1整体上:交通事故发生的严峻趋势没有改变
2.1.2城市道路:交通弱势群体伤亡突出
2.1.3公路运输:特大交通事故伤亡严重
2.2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2.3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理论
3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解析与研究
3.1道路交通事故定义解析
3.2比较研究
3.2.1历史的比较
3.2.2国内外的比较
4与交通事故认定相关的几个概念
4.1交通事故责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
4.2强者、弱者
4.3汽车、高速运输工具、高度危险作业
5通行规则
5.1通行规则与路权
5.2国外通行规则比较
5.2.1美国的通行规则
5.2.2日本的通行规则
5.2.3澳大利亚的通行规则
5.3现行通行规则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5.3.1通行规则的制定原则
5.3.2黄灯通行规则
5.3.3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6交通事故认定的评判标准与规则
6.1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的性质
6.2评判标准的构建
6.2.1信赖规则
6.2.2信赖合理性
6.2.3原因力的认识
6.3交通事故认定的规则
6.3.1路权原则与安全原则规则
6.3.2系数量化规则
6.3.3北京AB规则
6.3.4江苏规则
6.3.5北京规则与江苏规则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6.3.6国际经验
7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法理研究
7.1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含义
7.1.1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
7.1.2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危险责任
7. 1.3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运行供用责任
7.2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素
7.2.1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必然构成要素
7.2.2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可能构成要素
7.3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
7.3.1认定机动车保有人的一般依据
7.3.2如何认定机动车保有人
8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8.1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注意义务
8.2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8.3过失相抵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归责
8.4公平实现的途径
9道路交通事故市处衔接
9.1证据
9.1.1证据的收集
9.1.2证据的关联性
9.2道路交通事故调解
9.3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3.1第一时间核实当事人确切信息
9.3.2完善立法,严厉打击不上保险、选逸、假牌假证-
9.3.3教育与处理相结合
9.3.4强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
9.4交通事故认定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10 从法理到实践
10.1事故预防是出发点
10.1.1发现事故致因的途径
10.1.2不能忽略可能加重事故损害的致因
10.1.3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需要致力于发现事故致因的组织
以及事故处理民警、事故案件审理法官及所有普通公
民的努力
10.2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及交通秩序管理
10.3治理"中国式过马路"
10.3.1"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0.3.2其他国家地区经验
10.3.3"中国式治理违法过马路"的修法建议
10.4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记分制度研究
10.4.1现状
10.4.2问题
10.4.3国外经验
10.4.4对策
附录一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规定
附录二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
附录二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半事人责任
确定标准
附录四  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确定规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