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212895
  • 作      者:
    彭辅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彭辅顺,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刑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独著《刑法人权保障功能的理念与实现》(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非法经营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模拟刑事审判庭》(湖南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教材5部,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课题9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岳麓法学文库: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论》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在概述刑事责任、刑事责任量、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学界观点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关于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层次结构的基本观点;再次对刑事责任量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根据按照从立法根据到司法根据,从哲学根据、实质根据、刑事政策根据到法律根据、事实根据的顺序进行专题研究;最后探讨这些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司法适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1.罪前因素
  罪前因素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前的一贯表现、犯罪人性格和犯罪原因。首先,从平时表现来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犯罪人在犯罪前的表现对于其再犯可能的预测有一定帮助。犯罪前的表现按照好坏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表现良好,如一贯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乐于助人等。犯罪前表现良好的犯罪人一般再犯可能性小。二是表现一般,如一般能遵守纪律,既不曾受到他人非议,也不曾受到他人赞扬等。犯罪前表现一般的,其再犯可能性一般大于表现良好的。三是表现不好,如经常违纪违法,受到过行政处分,甚至被迫究过刑事责任,有犯罪前科等。犯罪前表现不好的,其再犯可能性又大于表现一般的。
  其次,从犯罪人性格来看,犯罪人性格固执、偏激,人格不正常乃至于变态,往往表现出对犯罪的执着与对刑罚的藐视,具有这种性格的犯罪人,其人身危险性较大;反之,犯罪人不存在性格缺陷,其人身危险性较小。①边沁认为,下列特征可以说明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一是欺压弱者;二是加剧痛苦;三是蔑上;四是无缘由的残酷;五是预谋;六是共谋;七是谎言和对信任的损害。②边沁提出的上述七个方面,对于判断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从犯罪原因来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犯罪总是有原因的。对犯罪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也有助于预测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大小。比如,犯罪人因为生活所迫而犯罪、受被害人挑衅而犯罪、基于义愤而犯罪等,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其并无强烈的反社会性,其再犯可能性较小。而犯罪人贪图享受而犯罪、基于对社会的不满而犯罪等,则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性,其再犯可能性较大。
  2.罪中因素
  罪中因素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节,是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表征,因而是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最主要依据。罪中因素主要有犯罪性质、犯罪的罪过心理、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犯罪的时间、犯罪的地点、犯罪造成的危害结果、自动放弃犯罪、被迫参加犯罪、教唆他人犯罪等。这些情节既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同时也是预测犯罪人再犯可能性大小的主客观依据。比如,若犯罪人有预谋地实施犯罪,追求犯罪结果发生,犯罪动机卑鄙,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对象不特定,犯罪造成的后果严重等,则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一般较大;如果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被迫参加犯罪、过失犯罪、轻微犯罪等,则其人身危险性较小。
  3.罪后因素
  罪后因素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的态度和表现,集中体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变动情况,它可能继续向上发展而趋于增大,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趋于消减。罪后因素对于预测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大小具有重要意义。罪后因素按照犯罪人态度的好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罪后表现恶劣,如罪后潜逃、抗拒抓捕、拒不认罪、杀人灭口、罪后再犯罪等,这种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较大;二是罪后表现良好,如自首、坦白交代罪行、积极退赃、积极减少犯罪损害、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等,这些均是认罪悔罪的表现。这种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较小。需要注意的是,犯罪人犯罪后的同类行为在不同的案件中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同为自首的犯罪人,自首的原因、方式、时间、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仍然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差异,因而在评估时应该考虑这些情形,不能对不同情形等而视之。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确定
第一节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量及其根据的概念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二、刑事责任量的概念
三、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历史考察
一、国外刑事责任量的根据之历史考察
二、我国刑事责任量的根据之历史考察
第三节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观点分歧与评析
一、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观点分歧
二、刑事责任量的根据观点评析
第四节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层次结构
一、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层次划分
二、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分层的意义

第二章 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
第一节 西方两大刑事学派及我国学界对刑事责任哲学根据之认识
一、刑事古典学派对刑事责任哲学根据之认识
二、刑事近代学派对刑事责任哲学根据之认识
三、我国学界对刑事责任哲学根据之认识
第二节 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是意志自由程度
一、意志自由的概念
二、意志自由有程度之分
三、意志自由程度的判断
四、意志自由程度作为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之立法体现

第三章 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
一、社会危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概念
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应是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
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作为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之立法体现
四、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评价
第二节 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是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
一、人身危险性的概念
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应是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
三、将人身危险性大小作为刑事责任量的实质根据之立法体现
四、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评估
第三节 两种实质根据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一、两种实质根据之间关系的学界观点
二、两种实质根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两种实质根据在确定刑事责任量中的地位

第四章 刑事责任量的刑事政策根据
第一节 刑事责任量的刑事政策根据概述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
二、刑事政策应当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
三、以刑事政策作为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应注意的问题
四、刑事责任量的刑事政策根据的分类
第二节 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立法中的贯彻
一、基本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立法中的贯彻
二、具体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立法中的贯彻
第三节 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司法确定中的贯彻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司法确定中的贯彻
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在刑事责任量司法确定中的贯彻
三、反腐刑事政策在刑事责任量司法确定中的贯彻

第五章 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
第一节 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概述
一、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之学界观点及评析
二、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的分类
第二节 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的展开
一、刑事责任基本量的法律根据:基本构成
二、刑事责任增量的法律根据:加重构成
三、刑事责任减量的法律根据:减轻构成
四、刑事责任变量的法律根据:变量法定情节
第三节 我国与俄罗斯、法国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之比较
一、我国与俄罗斯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之比较
二、我国与法国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之比较
第四节 我国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一、我国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之立法缺陷
二、我国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的立法完善

第六章 刑事责任量的事实根据
第一节 刑事责任量的事实根据概述
一、刑事责任量的事实根据之学界观点及简评
二、刑事责任量的事实根据的特征与分类
第二节 刑事责任量的事实根据的展开
一、刑事责任基本量的事实根据
二、刑事责任增量的事实根据
三、刑事责任减量的事实根据
四、刑事责任变量的事实根据

第七章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的司法适用
第一节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量刑指导意见》中的适用
一、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量刑指导意见》中的适用概况
二、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确定量刑起点中的适用
三、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确定基准刑中的适用
四、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确定宣告刑中的适用
五、《量刑指导意见》的缺陷与完善
第二节 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法院刑事指导案例中的适用
一、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法院刑事指导案例中的适用现状
二、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法院刑事指导案例中适用的共同特点
三、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在法院刑事指导案例中适用值得探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