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鲁昭公六年或七年,即公元前536年或535年的一天,鲁国都城季氏门前车水马龙。人们一个个下了车子,进入季氏府邸。原来,这里在举办宴会,招待社会名流。这中间发生了如此的一幕: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腰上还系着孝带,要进入季氏府邸参加招待宴会,却被季氏的管家拦住了,说那少年并不在被邀之列。少年只得退去。
季氏是当时鲁国三个权势人物中最有权势的一个。如此,季氏举行招待会,人们都挤着进去,就很是自然了。至于我们看到的那位少年参加这样的一次活动,其动机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被挡在门外,或许使那位少年深受刺激,早已萌生的志向抱负被强烈地调动起来,他开始了自己的奋进历程。
到年老时,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讲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了,那位少年就是孔子。
说“十有五志于学”,那么,具体是一些什么因素促使孔子立下了学的大志呢?他学的东西有何种难度,竟然学了15年,到30岁时才学成了呢?他又钻研了10年,到40岁时才大彻大悟明白事理,得以“不惑”了呢?孔子所钻研的,是有关人的大学问,是有关社会的大学问。
我们现在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乱局,社会充斥着贪欲、欺诈和残忍。当权人物一个个人头落地,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社会状态态度各不相同。第一种人根本不管社会情况究竟如何,大家怎么过,他就怎么过,随大流;第二种人对乱象不满意,但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得过且过,或洁身自好;第兰种人是,既然看到社会如此糟糕,世界如此无道,就想尽办法加以改变。
孔子属于第三种人。他看到了乱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乱象如此发展下去,下决心加以改变。
他不认为人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于是,他对社会的种种乱象进行了观察:这些现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性质?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要铲除它,采取什么办法?如此等等,他非要弄出个道理来。最后他弄明白了这些乱象的性质,弄明白了乱象产生的根源,也找到了铲除乱象的办法。他下定决心按照自己的办法行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孔子年老时所说的“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叙述自己在考察、钻研这些问题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状况。
至于在那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孔子有如此的志向和气魄,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大概与他的身世有关。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到孔子第五代祖先木金父时,宋国宫廷中的矛盾纷争加剧,孔家为避难离宋奔鲁。
此后家境渐渐衰落。孔子的父亲叔梁讫在鲁立有战功,得到了采邑——陬,叔梁讫也成了“陬邑大夫”。叔梁讫得到采邑时已经63岁。
他先娶施氏,有9个女儿,没有儿子。为了得到儿子,叔梁讫纳妾,有了一个儿子。但那孩子生来残疾。在古代,残疾者继“大夫”之宗庙欠妥。于是,叔梁讫又娶颜氏。当时,颜氏还不到20岁。她就是孔子的母亲。
生下孔子不久,叔梁讫就去世了。颜氏带着孔子离开陬邑,迁到都城曲阜的阙里。父亲的去世,使孔子一家沦落成了平民。
孔子既没有上学的记录,也没有拜师学习的记录。他少年时的学问,是他母亲教的。
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去世。开头我们看到的一幕中,少年孔子腰里系着孝带,就因他的母亲刚刚去世。
“高贵”的家庭背景和“低贱”的平民身份,在孔子身上同时并存。这就使他既能接触到鲁国的上层人物,了解到上层的有关事物;又与下层百姓有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疾苦。
他所体察到的巨大的贵贱反差可能构成了对少年孔子的一种激励。他要了解社会,研究人生。而鲁地,尤其是都城曲阜,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孔子所尊崇的虞舜就来源于鲁地。周公的儿子到鲁就国,带着大量文化资料,他在那里治理多年。这就是说,鲁地不乏孔子所需要的历史文献。孔子在考察,在思考,在钻研,经过许多年孜孜不懈的努力,最后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