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职场生死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2804
  • 作      者:
    商界传媒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职场失败的人总也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往往闯了“红灯”却浑然不自知,因为,他根本就看不见那盏亮在别人心里的“红灯”。那“红灯”,你只有用“心眼”才能看得见。《职场生死线》就是一本让你打开“心眼”的书,告诉你如何避开那些你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红灯”。精读《职场生死线》,认真领悟,相信你必能从此一路绿灯地走向职场辉煌。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商界传媒,1994年创立,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经营集团,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文化部授牌)。
  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媒体企业,在传统媒体上已形成以《商界》为龙头的财经期刊群、以《家人》为龙头的综合文化类期刊群,在发行和广告量上稳居中国期刊集团第一,目前5本期刊总发行量单期超过100万册,其有效阅读人群多达550万人/期。20年来,杂志发行覆盖全国,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的华人地区。

展开
内容介绍
  职场是一个博弈场。在这里,只讲实力,不相信眼泪。这里有许多规则是大家必须信守的。而这些规则,有一些是明的,有一些是暗的。
  中国式的职场中,有它自己独特的隐秘规则,这些“潜规则”,一般很少被公开提起。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它们是决定生死的“隐秘红线”。
  《职场生死线》邀约各路名家,集中探讨中国式职场中那些独特的隐秘规则。
  曾仕强、郎咸平、易中天、黄铁鹰、吴晓波、姜汝祥、杨思卓、赵玉平等53位知名学者、专家、老板,各自亮出他们独特的观点,振聋发聩,异彩纷呈。
  53位作者既有商界、咨询界、学术界人士,也有媒体人和作家,他们就职场中合作、决断、用人、选人、授权等方面各抒己见,对中国式职场中独特的生存法则作了360度的全周扫描和精彩论述。
  聆听智者的声音,享受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从此开始你八面玲珑的职场新生。
展开
精彩书摘
  合作:心理底线,一碰就死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但至少要洞悉老板的心理底线,这是一根神秘而敏感的神经,红线之外,做错什么都可以挽回;触及红线,老板转瞬翻脸,就事关去留与职业生涯的生死了。
  形形色色的底线
  ■文/黄铁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不能为老板赚钱算底线吗?除非你是打工皇帝,也许老板不会过于关注;偷老板的钱算底线吗?除非你偷天换日,也许老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功高盖主算底线吗?除非你能颠覆他,他也可能不会过于苛责。天底下没有一套标准的老板心理底线,由于性格、体制、阶段等不同影响,幻化出了形形色色的老板底线。
  什么是老板的心理底线?也许我们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的东西来。
  比如:老板雇用你的目的是要你为企业赚钱,如果你不能为老板赚钱,当然老板就不会养着你。可是这种底线太过于宽阔,以至不能成为底线。如果你不是被老板高薪请来的打工皇帝,根本不需要注意这个底线,因为老板是对性价比最敏感的人,有用没用,全看你值多少钱。
  当然,如果你是公司中鹤立鸡群的高薪人员,特别是顶着一大串光环(名校MBA、“海龟”、500强工作经历等),你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了。要知道你的高薪始终在让老板肉疼,如果你的表现没有达到老板请你的预期,随时随地都可能触及到老板那些捉摸不定的心理底线。此时,你哪怕知道老板的一千种心理底线也没用,因为你的老板一定还有第一千零一个你不知道的,这就是所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次就是千万别偷老板的钱。其实这也是一个又宽又大,不能成为底线的底线。为什么?因为每个老板的气度和管理哲学不同,比如拿回扣肯定算是偷老板的钱。可是很多公司老板,明知道食堂采购员吃回扣,但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问他们为什么?回答说:“水至清则无鱼。蔬菜副食价钱每天都变,质量千差万别,供应商都是个体户,监管成本一定高过回扣。因此,只要当事者能在预算内做出员工满意的饭就行了。”另外,用公司的钱请私人朋友吃饭算不算偷老板的钱?借出差的机会游山玩水算不算偷老板的钱?我见过一个年薪超过7位数的高级经理人,他的西装从来都是在五星级酒店里洗的,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住酒店,这算不算偷老板的钱?因此这条底线是否存在,也要因人而异。
  还有,功高不能盖主也应算是老板的心理底线。可是这个逻辑在产权清晰的公司中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因为发工资的和领工资的人自己心里清楚谁是真老板。我在香港见过一家公司,开始总以为那个在公司内外一言九鼎的董事长就是老板,可是后来才知道,一个天天打麻将,从来不穿西装的80多岁干巴老头才是真老板。
  其实功高能不能盖主,关键在于是不是会把老板颠覆了。颠覆老板的情况在亚洲企业很少会发生,因为亚洲企业由家族控股的多;而如果你在美国上市公司打工就要注意了,因为美国上市公司股权非常分散。比如:纽交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平均控股比例不超过5.4%。这种公司老板是谁是很难说的,有的公司CEO是老板,有的是董事会主席,还有的是董事会和CEO平分老板的角色。这时候每个人都不是真老板,每个人又都想当老板,于是就要防着下属有可能把势力做大,颠覆自己。因此,功高盖主这条也不能算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老板心理底线。
  底线有原则,没标准。老板也是人,人尽管有共性,比如食色性也,但恰恰是个性,才决定了人与人的不同。而恰恰也是个性,才决定了老板的底线很特殊。
  比如,王石是一个图名大于图利的人,因此不仅王石经常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万科分公司有些总经理也经常出现在当地媒体的版面上。任正非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出名的人,因此华为公司的高层个个也都好像隐身人似的。我相信这两个老板关于下属的新闻媒体曝光率的心理底线,可能完全不同。
  老板们不仅有性格上的差别,还有体制的差别,比如国有企业老板和私人企业老板的心理底线肯定不同。如果你在国有企业打工,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总同你老板的上级接触,你老板心里肯定不舒服,不舒服久了,老板心理底线一过,你就大难临头了。当然这条规则也不仅限于国有企业,如果在合资公司或上市公司打工,你经常越过CEO同大股东或董事会成员打高尔夫,老板心里也一定不舒服。
  老板不仅有性格和体制上的不同,还有性别的差别。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曾被第三者夺走丈夫的人,你恰好是个如花似玉、风情万种的年轻女下属,你就要加倍小心了,特别是在她的生理敏感时期,你分分钟都可能会触及她的心理底线。这就是长得丑的女老板很少有漂亮女下属的原因。
  老板不仅有性格、体制和性别上的差别,即使同一个老板,在公司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心理底线。
  当他的资金链快断了,你只要能帮他搞到钱,他可能除了自己老婆不让你睡之外,什么心理底线都没了;当公司开始像模像样了,老板也有闲暇到北大清华上EMBA了,回来之后,老板的心理底线可能就变了。为什么?因为他眼界开了,知道什么是“高素质”的人才了,因此那些打江山的非正规军——“低素质”下属,可能就会经常触及他的心理底线——“这种素质的人,怎么可能实现公司的宏图大略?”不仅如此,通过学习世界500强,老板也知道了“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必须有高尚的企业文化”,因此,过去那种习以为常的“不正规”做法,很可能就不被变得“高尚”了的老板所接受了。
  在每个老板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底线。因为人都是一天天成熟的,一天天变好或者变坏的。当老板的钱越来越多,多到他这辈子都花不完时,老板就开始真心关注社会责任了,这时你一旦提出一个有创意的慈善活动,很可能就会得到赏识;反之,当他正在同竞争对手进行短兵厮杀时,如果你提出增加一项处理污染的开支,可能就会永远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不识时务的烙印。
  我们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老板尽管是高级动物,但还是动物,是动物就有非理性的时候,就像狗有时会咬主人一样。别以为有着大把钞票和美女的老板们心里就幸福,其实大多数老板的压力要比打工的大:打工的被炒了鱿鱼,大不了影响一家人;老板要做不好,就会影响一大群人。不仅如此,当过老板的人大都不会打工了,因为人都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因此自己的公司砸了,老板们打工都没地方去。这就是为什么整天被人前呼后拥的老板们总是紧锁着眉头的原因。心理学已经证明:心理压力过强,人就会变态。所以,老板的心理底线有时就会跟着心理压力变,于是,有些人就被莫名其妙地炒了鱿鱼,以至于过了很多年他们仍然对老板耿耿于怀:“那家伙是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所以,我说天底下根本就没有一套标准的老板心理底线,聪明的打工者必须有伴君如伴虎的职业精神,要审时度势地试探自己老板特殊的底线。
  不过,要知道大部分老板是天底下最大的实用主义者,赚取利润是他们的天职。作为下属只要能帮着老板完成他的使命,老板们一定是天下最宽容的人。我见过太多的老板,在能干的下属面前,他们有着上帝一样的包容心;面对不能干的下属,他们转眼就变成了黄世仁。同样,我也看过太多精明的下属,他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揣摩老板的心思上,这些人有时如鱼得水,很快得到老板们的欣赏,可是搞企业也是个中长跑的硬活,他们不久就会在讲究实效的老板那里失宠了。
  当职位权力遭遇个人权威
  ■文/赵玉平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下属:领导你错了,该朝这边走!
  上级:我没错,你跟我走!
  下属:你就是错了,我不跟你走!
  上级:真不走?
  下属:真不走!
  上级:好!来人,推出去斩了!
  前段时间给清华总裁班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课,遇到一位主管营销的副总抱怨工作没法开展。问题很简单:该企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最近,董事长决定要与份额排名第三的企业联合。该副总指出,第三找第二一起抗衡第一,这是符合博弈论的,而且三国的故事就在那儿明摆着;但第一要和第三合作就得小心了,而找他们合作的第三企业现在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抢占第二的位子,进而威胁到自身,找它合作不仅打击不到第二,反而会培养出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来。董事长这个决策纯粹是头脑发热,中了别人的圈套。
  在力陈无效之后,该副总采取了置身事外的消极不配合态度。几个月来,双方联合真的如他事前预言的,一波三折,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结果董事长和总经理都认为,目前的被动局面是该副总的消极态度直接造成的。
  听完他诉冤,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名人。
  他就是赫赫有名、在长平一战中坑杀赵国降卒40万的秦国大将白起。
  胳膊拧不过大腿
  《史记?白起列传》载,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40多万,韩、赵恐慌,就派苏代带了很多钱游说秦相应侯范雎:“武安君白起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周公、召公、姜太公的功劳也比不上他。现在如果赵亡,秦王称霸,那么武安君必为三公,那么他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应侯了。”于是应侯说服秦王放弃了攻邯郸灭赵的计划。武安君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国的五大夫王陵攻邯郸,战事不利,秦王想用白起代替王陵。白起建议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再三下令,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王派王龁代王陵,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以后就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计策,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一定要征调白起,白起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被免为士兵,又过了3个月,秦军连打几次败仗,秦王恼怒命人遣送白起,不得留在咸阳。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与应侯群臣商议:“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于是派使者赐剑,白起落了个自杀的下场。
  白起的死说明了在重大决策上和领导唱反调是很危险的事情。在攻打邯郸的问题上,白起的主张是有道理的。但是,之前攻打邯郸的计划因为秦王偏信范雎而搁浅,之后不适宜攻打邯郸的建议又因为秦王固执而不被采纳。
  两次挫折让大军事家白起满怀不快,从装病到真病,受尽了委屈。其实,白起的遭遇在现代企业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一个事实。在很多重大决策上,往往是作为专家的职业经理人说不动固执的老板,“胳膊拧不过大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白起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改变,结果在秦国吃了败仗以后,自己也被处死了。
  与权威联姻
  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班子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上下级意见不统一的问题。这时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上级既有权力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性与权威性是一致的。下属的固执无损领导威信,企业经营的发展也会顺利进行。
  二是上级有权力,下级有真理,这时科学性与权威性是不一致的。此时,如果领导服从了下属,事情也会顺利发展,而且领导会有一个虚心纳谏的美名。不过权力往往都是固执的,于是双方的对立也就产生了。这种情况下,比较难做的是下属。服从吧,已经看出是错的。不服从呢,上级领导会不高兴。努力说服对方吧,又做不到。白起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自杀的。
  历史一次一次向我们展示的事实就是这样的:
  下属:领导你错了,该朝这边走!
  上级:我没错,你跟我走!
  下属:你就是错了,我不跟你走!
  上级:真不走?
  下属:真不走!
  上级:好!来人,推出去斩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铁的事实:组织的运转从来都是由权力推动的。没有科学陪伴的权力依然威风凛凛;没有权威支持的科学则变得面目全非,而且备受摧残。所以,科学要在组织决策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善于和乐于与权威联姻。
  联姻不是卖身,不是做奴隶、做仆人、唯命是从。联姻的策略核心是“组建家庭”,荣辱与共,沉浮一体。任何美满而长久的婚姻当中,夫妻双方都会坚信两点:一是彼此有深厚感情,二是彼此是利益共同体。
  所以,我对开头提到的那位副总说,你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没“求婚”,以专家自诩,认为自己手握真理,心理上有优势,等着对方醒悟来找你,这违背了管理的规律;二是不“恋家”,始终没能让对方看到你对公司的热爱、事业的热爱,以及对老板的情感认同与承诺;三是不“顾家”,在公司利害攸关的问题上冷淡处之置身事外。即使你手中握着正确的意见,但由于你的行为不到位,对于公司的现状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的话,你的下场会和白起一样。
  “主动求婚、真心恋家、朝夕顾家”,是专家下属面对固执领导的基本策略要点。具体说来,在分歧发生的时候,要积极主动沟通,注重情感交流,善于使用私人场合和非正式沟通,要展示自己的事业心,展示自己对领导对企业的感恩之心,要把企业的成败和自己的未来蓝图连在一起。
  科学性如果不能和权威性达成一致,便会被抛弃。这种抛弃,对双方来说,都是悲哀的结局。没有科学内助的权力是盲目的权力;没有权力支持的科学是孤独的科学。
  把握好沟通策略与沟通角色
  我们都知道,权力包括两类:一是职位权力,如合法命令权,奖励惩罚权;二是个人权力,如专家权,模范权。战略决策领域,永远都是权力的第一舞台。所以分析这类问题,必须要考虑权力的因素。
  战略决策上的主张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表达得当,都不至于走上“死路”。所谓得当,指的是用理性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白起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他被赐自尽的主要原因。
  让白起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原因很简单,长平一战后本来形势大好,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可“老板”居然偏听范雎之言,强令收兵。白起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必胜的仗不让打,眼前必败的仗却一次一次命令自己上阵。这让白起十分不快,干脆来了个“不合作主义”,任你怎么请我就是不去。白起的做法太缺乏理性了。
  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耍孩子脾气实在是对国家不负责,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
  白起敢耍大牌是因为他有资本。自出世以来,白起南征北战,每战必捷,横扫韩魏赵楚,连克70余城。他的功劳天下尽知,他的本领天下尽服。毫无疑问,白起是一个同时拥有模范权和专家权的下属。
  在个人权力上,秦王甚至都不如白起。不过秦王是“老板”,他的手里牢牢控制着职位赋予他的合法命令权和奖罚权。我们经常听到“功高震主”“才大欺主”一类的话题。什么是功高震主,才大欺主,其实就是下属个人权力太大,影响了上级职位权力的发挥,甚至反过来控制了领导,这是历朝历代“老板”都不能接受的。白起居然就在这么做。我相信,以他的智慧,只要稍稍想想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危险性。不过,老将军闹情绪了,生气了。一旦情绪化的心理机制被启动,很多基本的理性思路都会停工。
  白起的理性停顿了,但秦王的却没有。不但没停,而且我相信他的理性还加深了。
  经过深思熟虑,秦王重新给问题定了性。在他心里,下属白起的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战略决策分歧的问题了。他是公然对自己作为秦王的权力进行挑战。白起根本不是在怀疑秦王决策的科学性,而是在挑衅他的权威性。姑息了一个白起,以后朝廷中的功臣大将就有可能纷纷来复制这个模式,那“公司”就没办法管了。
  相信每个在董事会战略决策会上被下属质问、反驳、蔑视和忽略的老板,心情也是和秦王一样的。杀一儆百就成了必然。
  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沟通策略和沟通角色的把握,对于沟通结果至关重要。
  平衡私意与公心
  有想法不说,对不起工作。说了却没讲究方法,对不起自己。
  如果,一个有专家水平的下属在发现了正确意见以后,对老板说时既对得起工作了,也讲究了方法,但是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同,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想这要考虑三件事情:第一,自己的影响力是否太差。能不能找一个比自己更有分量、更有影响力的人出来说话,让科学性主张借助权威性传播;第二,能不能放一放,小火慢炖,采用逐渐渗透的策略,让老板自己“悟”出来;第三,倘若是紧急任务,沟通说服无效,那么要做好执行上级决策的思想准备。
  让快速行进中的汽车转弯是很难的事情。必须要拐一个很大的弯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发展迅速,一派繁荣,老板很难改变意见,就需要慢慢来。
  这个时候,要保持一颗公心。所谓公心,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解别人,二是恪尽职守,三是奉献精神。用第一层说服上级,用第二层指导工作,用第三层化解委屈。
  就算是上级的决策有问题,也不该逃避和抱怨。真的轮到自己干了,一方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分析思路,供上级决策参考,另一方面要尽心守职,努力去做。这叫作“言尽私意,行尽公心”。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完,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公心。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下属,在方向性的问题上,只有建议权,没有改动权和停止权。所以,要有摔跟头的思想准备,明知道要摔,但是也要摔给上级看,帮助领导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帮助领导收集信息,这是完全必要的。不小心摔跟头是正常,有准备地摔跟头,而且能提前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境界。
  在这方面,“白起”型的员工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他们自己怕摔跟头,怕担责任,言不尽意,行不尽心,只是在那里抱怨、闹情绪甚至拆台。问题出来以后,还说风凉话、打击上级,给自己找面子。这几乎不是方法问题或者性格问题了,已经接近人品问题了。这也就难怪秦王那么生气了。
  当然,作为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应该主观上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放宽心胸、放长眼光,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同时在客观上,应该准备三个基本的机制:一是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包括信息机制、表决机制和决策咨询机制;二是上下级交流机制,保证自己能够了解到最鲜活的信息、最真实的意见;三是错误反馈和修正机制,确保尽早发现和解决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并能把失误的教训加以总结,通过向失败学习,保持自己和企业的不断进步。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中国式”职场的生存法则//吴晓波
良心比一切制度和科学都好//曾仕强
会折腾才是好领导//黄铁鹰
合作:心理底线,一碰就死
形形色色的底线//黄铁鹰
当职位权力遭遇个人权威//赵玉平
天下老板一般“硬”//马浩
最软处就在情感与忠诚//陈咏雪
从西安事变看对老板的认同//姚小青
怕的是失去影响力,而非权力//蔡丹红
可以犯错误不能抢风头//林景新
滥用私人关系很危险//丁 力
不要成为员工抱怨的领头羊//刘 林
针尖上的薪酬//陈宇峰 任国良
当“宋江式”底线遇上“华盛顿式”底线//周仲庚
底线的背后是合作//郭梓林
决断:不理性会死,没嗅觉也会死
企业家别学诸葛亮//郎咸平
理性是法官,直觉是侦探//杨思卓
鱼钩、长矛与抓狂的总裁//姜汝祥
别用错误为错误买单//王嘉陵
聪明的猴子没桃吃//庄建生
警惕挫折投资//白立新
王安石的四大昏招//易中天
只有德国人才犯的错误//黄铁鹰
好企业像机器一样僵化//栾润峰
用人:用得好叫骨干,用不好叫硬骨头
“将将”的底线是让其没有安全感//孙 力
折腾的火候//赵玉平
如何管理“鸟人”//崔金生
以德服人的妙处//崔金生
“胜利”是最好的激励//刘悦坦
分权之道//崔金生
怎样管理恃才傲物的员工?//崔金生
选人: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
交班前的魔鬼训练//夏小荣
决赛胜出,冠军不干了//潘文富
过山车演练新舵手//毛小民
我对年轻骨干的“淬火炼钢”//孙 力
让空降兵潜入企业//李 天
我给人才设跨栏//景素奇
折腾的三个维度//丁海英
有些边界不能碰//商 振
授权:你不“浴火”,叫他怎么“重生”?
走向共和的“后老板时代”//罗建法
老板为什么欲罢不能//李富永
黄鸣甩手与皇明大治//周攀峰
汪力成的退休梦//王文正
创维的自我超越//史静华
虎都服饰的招虎之道//魏玉祺
好利来的下一棒//王长胜
大午集团立宪志//王孟龙
甩手的智慧与策略//郭梓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