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读本》:
6.李嘉图反对斯密教条,但又被斯密的“自然价格”引入歧途。
马克思对李嘉图的著作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由上所述,很清楚:亚当-斯密把商品的自然价格,或者说,费用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等同起来,是由他事先抛弃了他对价值的正确观点,而代之以由竞争现象所引起的、来源于竞争现象的观点。在竞争中,并不是价值,而是费用价格作为市场价格的调节者,可以说,作为内在价格——商品的价值出现。而这种费用价格本身,在竞争中又作为由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既定平均率决定的某种既定的东西出现。因此,斯密也就试图离开商品的价值而独立地确定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平均率,更确切地说,把这种平均率确定为自然价格的要素。李嘉图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斯密的这种谬误说法,可是他也接受了这种说法的必然的,而如果他前后一贯的话,对他来说是不可能有的后果——把价值和费用价格等同起来”。从上述内容可以理解“李嘉图是怎样被俘虏”。
(三)利润理论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在两种意义上考察利润,第一种是将利润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较,另一种是将利润同可变资本相比较。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后者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由于李嘉图将利润同剩余价值混淆,他的利润理论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理论。李嘉图在分析利润时,常常撇开不变资本,将工资同利润联系起来。所以,马克思说李嘉图有真正的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利润问题,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的余额,并把利润视为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他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在考察利润与工资时,李嘉图撇开不变资本,将全部资本直接花费在工资上。此时,利润成为用于工资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马克思说:“就这一点来说,他考察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利润,因而才可以说他有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利润量的变化规律,李嘉图根据利润的定义,认为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利润与工资呈反向变动关系。工资上升,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上升。他说:“工资上升,利润就会成比例地降低”,“工资增加时,总是牺牲利润;工资跌落时,利润总会提高”。
李嘉图实际上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是利润与工资反向变动的根本原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动首先引起工资的变动,工资的变动随后引起利润的变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格下降,工资下降,利润提高;与此相反,劳动生产率下降,生活资料价格上升,工资上升,利润降低。因此,李嘉图认为,工资变动是原因,利润变动是结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