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8305
  • 作      者:
    李淑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淑梅,1954年出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认识结构研究》、《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合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合著)等,参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发表学术论文约8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从政治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探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彰显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政治哲学意蕴;以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变化为线索,阐明马克思是通过对超验形而上学和经验论方法的批判而超越旧政治哲学的。马克思把理论和现实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探索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道路,揭露了旧政治哲学把政治解放等同于人的解放、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的弊端,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变革,为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通过揭露官僚政治的弊端,马克思强调,必须消灭官僚政治,建立人民主权的制度,使行政权为人民谋福祉。为此,就要克服作为国家行政权之基础的同业公会的虚假共同利益组织,消除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管理自身普遍利益的行政组织。在这种新制度下,普遍利益并不排斥特殊利益,而是寓于特殊利益之中,是能够保障每个人合理的特殊利益的。
  总之,马克思通过揭露市民社会内容和形式的分离,分析同业公会与官僚政治的关系,揭露了官僚政治代表普遍利益的虚假性,从而具体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如何决定国家的,阐明了铲除官僚政治与克服其基础——同业公会这种虚假的共同利益组织的关系。
  三、批判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同一的论证
  黑格尔看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的分离和对立,他力图克服这种分离和对立,将它们统一起来。他从同业公会负责人的“混合选拔”、每个市民都有成为国家官员的可能、官员有稳定的职业和薪俸以及防止其滥用权力等方面,论证了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的同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论证逐一进行了批驳。
  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的第一种同一是“混合的选拔”。
  黑格尔认为,确定同业公会、区乡组织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市民的选举,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行政部门的批准和任命,这体现着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的同一。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论证是肤浅的、缺乏说服力的,任命是国家对同业公会进行的唯一的管理,这表现出国家在管理市民社会上的软弱无力。这是以一种混合的、妥协的方式管理,这种管理本身就是二元论的,它并未解决国家与同业公会的二元分立。实际上,在市民社会内部就存在着个人特殊利益和同业公会、区乡组织“共同利益”之间的二元论,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管理也存在着类似的二元论。
  黑格尔论证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第二种同一是,每个市民都有成为国家官员的可能性,黑格尔的这一论证在马克思看来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担任国家官职只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幻想。“每个人都有获得另一领域的权利的可能性,这只是证明他本来的领域不具备这种权利的现实性罢了。”①马克思把黑格尔设想的这种同一比喻为两支敌对军队之间的同一。在现实中,每支军队的人都有“开小差”逃到敌方军队中去的情形,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它不会改变两支军队的敌对关系。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从事普遍等级的事务的可能性,而在于行政官员这个等级是否能够成为真正代表普遍利益的普遍等级②。黑格尔将行政官员视为公正无私的普遍等级,而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是“虚幻的普遍等级”,是以行政权力谋求自己私利的特殊等级。只有克服脱离人民、违背人民利益的官僚政治,冲破这个谋取私利的特殊等级,行政权才能向人民回归,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普遍利益。
  在黑格尔看来,在行政部门供职的是有知识、有管理政治事务才能的人,他们是通过考试被选用的,这样,就建立起了个人同官职之间的客观关系。然而,具备“国家知识”的人众多,而行政职位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又诉诸于君主的任命,认为通过考试的客观因素和君主任命的主观因素,就能够保证合理任用官员。马克思指出,这些任用国家官员的办法具有特权的性质。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博士论文时期人民民主的哲学精神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自由精神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哲人的精神自由与其存在的矛盾性
二、古希腊晚期自我意识自由的哲学
三、研究哲学史的反思方法
第二节 伊壁鸠鲁“偏离政治”的政治哲学
一、关于“城邦”的政治哲学
二、伊壁鸠鲁对政治的“偏离”
三、批判永恒天体的观念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原子自由的思想
一、原子偏离直线的个体自由精神
二、原子概念在现象世界的外化和实现
三、反对虚假意识的意义
四、实践哲学的特点

第二章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
第一节 反对书报检查令与建构公共舆论领域
一、揭露新书报检查令的伪自由主义
二、对省等级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辩论的评论
第二节 时代问题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
一、哲学要把握现实政治问题
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节 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
一、历史法学派的“轻佻”
二、历史法学派与启蒙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私人利益、等级制与国家理性的矛盾
一、区分贵族的习惯法和贫民的习惯法
二、质疑省议会的立法资格和能力
三、国家理性和私人利益之间的逻辑断裂
第五节 反对普鲁士封建等级代表制
一、反对由地产决定的代表制
二、批驳国家以固定的等级差别为基础
三、评判“智力是等级的共同属性”
第六节 贫困与官僚机构的关系
一、摩泽尔河地区的贫困源于官僚政治
二、葡萄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与官员利益的对立
三、自由报刊的中介地位和作用
第七节 《莱茵报》时期政治哲学的价值和启示
一、确立关注时代问题的哲学观
二、探索民主政治的建构模式
三、“物质利益难题”引发新探索
四、注重对以每个人的自由为目标的共同体的建构

第三章 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
第一节 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形而上学架构
一、批判主体和谓语的颠倒
二、批判从社会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批判王权至上的立宪君主制主张
一、批判对君主及其权力的思辨理解
二、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的对立
三、王权与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
第三节 批判依附于王权的行政权观点
一、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基础上的行政权
二、市民社会内容和形式的分离与官僚政治
三、批判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同一的论证
四、人民主权的行政权的初步构想
第四节 批判抽象的立法权思想
一、国家制度和立法权的关系
二、人民的自由意志与普遍事务
三、工商业者选派的等级要素
四、君主的至高地位基于私有财产
五、建立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民主制
第五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一、揭露形而上学的弊端
二、初步分析市民社会的矛盾
三、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诉求
四、改造行政权和立法权主张的启示意义

第四章 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使命
第一节 人的解放: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
一、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二、批判对社会联系的中介——政治国家的崇拜
三、分析金钱崇拜及其扬弃
第二节 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
一、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意义
三、哲学和革命主体——无产阶级的联系

第五章 揭露社会经济活动的异化和批判政治理智
第一节 异化劳动及其扬弃
一、剖析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二、《手稿》的主要参考文献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
四、私有财产的特点和本质
五、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
六、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社会政治取向
第二节 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往关系异化
一、货币是异己的交往媒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的异己性
三、谋生的劳动及其克服
第三节 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理智的构建
一、政治国家的本质与社会贫困
二、政治理智与社会理智的对立
三、社会灵魂是整体的观点

第六章 《神圣家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第一节 对蒲鲁东平等思想和埃德加的思辨歪曲的评判
一、评论蒲鲁东否定私有财产的观点与国民经济学的关系
二、批判对社会贫困事实的遮蔽
三、批判“无限的自我意识”和“平等占有原则”
四、批判埃德加对蒲鲁东价值理论和财产不可能性证明的歪曲和质疑
五、批判“一切祸害只存在于工人的思维中”
六、对蒲鲁东和埃德加思想比较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揭露思辨结构的秘密
一、思辨方法忽略了感性事物的联系
二、思辨方法的非批判性
第三节 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反对民主主义的思想
一、批判把精神和群众对立起来的观点
二、批判鲍威尔对法国革命的歪曲
三、对法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思考
第四节 经验和超验哲学进路社会政治旨趣的差异
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社会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
二、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学说的联系
三、青年黑格尔派形而上学的要害及其克服途径

第七章 奠定新哲学的基础
第一节 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改造
一、李斯特对生产力的曲解和国家保护主义观点
二、割裂生产力和交换价值关系的弊端
三、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奠基意义
第二节 新哲学的立脚点
一、认清感性直观和抽象思辨的缺陷
二、对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理解
三、新哲学改造世界的指向

第八章 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从人间升到天国”
一、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的思辨方法
二、揭露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方法的非批判性
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社会结构和国家
第二节 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社会条件
一、确立历史前提与改造社会制度的诉求
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虚幻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共同体
四、“颠倒的意识”:意识形态的成因
第三节 清算布鲁诺的自我意识哲学
一、自我意识万能化取消革命行动的危害性
二、固守自我意识哲学的思想迷误
第四节 批判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
一、批判施蒂纳对人和人的历史的虚构
二、批判施蒂纳反对“自由主义”的观点
三、具体分析施蒂纳歪曲历史和现实的方法
四、剖析“独自性”观点
五、从社会物质关系透视“权利、法律和犯罪”
六、批判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观点
七、批判取消革命的“暴动”
八、批判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构想
九、分析“自我享乐”哲学
第五节 批判淡化阶级对立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二、批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
三、人和自然统一的“建筑基石”的虚构性
四、批判格律恩对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的歪曲
五、人的自我解放和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
第六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变革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伟大成果
二、从批判利己主义的人转变为探讨现实的人
三、从感性劳动出发对经验论和抽象思辨研究方法的超越
四、注重对现存社会结构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