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了“赶超”战略思想
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以后最伟大的理想。但是,新中国在建立初期十分落后,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面对落后状况,毛泽东有一种紧迫感,时常思考中国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但他从来没有丧失信心,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是什么?毛泽东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多次提出十个五年计划左右赶上并超过美国。他认为,只有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振兴中华民族,才能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他风趣地说:“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开除你的球籍!”在“大跃进”时甚至提出了15年赶上英国或美国。1960年以后,毛泽东的估计更为客观实际,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毛泽东认为,能否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巩固和成败的根本问题。他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的“赶超”战略思想反映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强烈愿望,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二、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近现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重大历史任务,而且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即现代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多次提出要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目标,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革命胜利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更加重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一直把实现工业化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把它作为党和人民最基本的任务。1953年,毛泽东在总结和概括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把“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总路线的主体,作为党的总任务的核心内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毛泽东最初设计中国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逐步提出和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年底到1960年年初,他在阅读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这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至此,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建构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完全形成。在197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并且还明确提出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限,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