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米夫一手操纵的这次会议上,米夫提名毛泽东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并没有为毛泽东带来实际上的利益,相反,在遭到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者的严厉批评之后,毛泽东又受到了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者更加严厉的排斥、打击。可以说,在随之而来的几年中,毛泽东受尽了“窝囊气”。
毛泽东之所以受“窝囊气”,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王明的崛起。
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原来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王明,在米夫的扶持下,一步登天,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当时,向忠发仍是总书记,但只是一个名义,实权逐步转移到了王明的手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统治全党达4年之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人,生于1904年,1924年8月进入武昌商科大学学习,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取俄文名“波波维奇”,又叫“马马维奇”。1926年回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向导》编辑。大革命失败后,又去苏联。1929年回到上海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0年底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王明上台后,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政策,派遣要员渗透苏区,“钦差大臣”满天飞,高扬“转变路线”的大旗,四处扫荡异己,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择手段进行排斥和打击。
王明最初是想拉一把毛泽东。但他很快发觉毛泽东非等闲之辈,毛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并有自己的战略和策略,绝不是拉一把就能拉过来的人。
况且,毛泽东的资历比王明老,威信比王明高,这成为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党和军队内贯彻执行的巨大障碍。王明深知这一点。王明要控制中央苏区的领导权,不能不排挤毛泽东,使毛泽东在地方上、党和红军里的威信扫地。
为了对付毛泽东,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是取消毛泽东对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权。
1931年4月,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又称“三人团”)由上海抵达苏区,贯彻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路线,开展反右倾斗争。
1931年11月,“三人团”主持召开了赣南会议。
会议在“集中火力反右倾”的纲领指导下,批判了毛泽东的三大“错误”:一是“狭隘经验论”。“党内的事务主义非常浓厚。”二是“富农路线”。因为当时中央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而毛泽东主张“以人口平分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主张给地主、富农以出路。
三是“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认为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战略是“游击主义”“保守主义”、“单纯防御路线”。
会议全盘否定毛泽东在苏区的成就,撤销毛泽东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排挤他对苏区中央局的领导。
第二是削弱毛泽东的军权。
王明以中共中央名义发来的第一号电报指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设主席团,决定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正式成立,主席、副主席完全按中央一号电报开列的名单任命。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宣布取消原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名义及其组织,所有中华全国红色军队集中统一于“中革军委”指挥。这样,就取消了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遭到削弱。
第三是将毛泽东排挤出军队。
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又在宁都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是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为代表的正确政治军事战略,同王明“左”倾错误长期斗争的总爆发。
……
第十三章 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另眼相看
第十四章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幕后的角逐
第十五章 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与斯大林
第十六章 毛泽东与莫斯科在皖南事变问题上的矛盾
第十七章 盛世才:斯大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拉拢的对象
第十八章 斯大林和毛泽东上下级关系的终结
第十九章 共产国际解散后的三强角逐(上)
第二十章 共产国际解散后的三强角逐(下)
第二十一章 结语:并非多余的话
主要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