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代天骄毛泽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131507
  • 作      者:
    黄允升,李新芝主编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1910年(宣统二年)秋的一天,一个16岁的少年向故乡深情地投去最后一眼目光,转身踏上了广袤的道路。这个少年就是毛泽东,他离开故土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给父亲留下一张字条,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代天骄毛泽东》作者黄允升、李新芝精心研究了大量最新的文献资料,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毛泽东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大有裨益。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允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浙江义乌人,1956年加入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参加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1893―1949)的调查和撰写工作。在《毛泽东传》中写了25万字,该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专著有《毛泽东三落三起》和《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合著有《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编著有《毛泽东珍闻录》、《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等;主编的有《伟人的一生》、《毛泽东的人际世界》、《毛泽东轶事》等3部5册275万字。论文有《毛泽东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等20余篇。应邀参加中共党史正本的审读;应邀参加审查了影视作品《朱德元帅》等60多部,并在《长征》、《延安颂》和《八路军》等10多部片子中担任历史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代天骄毛泽东》(上下卷)》,一代伟人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的舞台上导演了一出气势恢宏、前无古人的感人话剧,书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戎马倥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毛泽东以其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了世纪伟人的崇高地位。《一代天骄毛泽东》是一部全面反映毛泽东同志伟大光辉事迹的优秀图书,煌煌120万字,从《立志改造旧中国》开头,到《最后的选择》封卷,全书数百个具有生动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珍闻实录,真实、具体、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中的大事、要事和生活中的珍闻逸事,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一首首壮丽的感人诗篇,皆属实录,绝无讹传与虚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获得感悟,得到启发。全书许多内容都收集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材料,为首次全面公开展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立志改造旧中国 一、走出韶山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他的祖父毛恩普,字寅宾,一生贫苦,勤劳厚道。他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原为贫农,曾因负债被迫当兵多年。父亲治家谨严,善于经营,由贫农变为中农,后又成为富农。父亲性情暴躁,对子女要求严厉。母亲文氏(文素勤),勤俭持家,敦厚慈祥,和善好施,乐于助人。胞弟毛泽民、毛泽覃。
     毛泽东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的外婆家度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
    毛泽东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同表兄弟姐妹们一块嬉戏,一道去放牛、打猪草等。从6岁开始,他就来到田里帮助劳动。
     1902年,毛泽东9岁了。父亲把他从唐家圫接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受启蒙教育,塾师邹春培。毛泽东同旧时所有私塾学生一样,先是从《三字经》读起,接着读《论语》、《孟子》、《诗经》等。毛泽东天资聪明,读书很用心,塾师教过的书,他都能背得。由于他自己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一些先生没有教的书,他也能读懂。在学习上,他不需要先生太劳神,因此,大家都叫他“省先生”。1904年秋,毛泽东转学到关公桥私塾,塾师毛咏生。1905年春,又就读于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又到井湾里私塾就读,塾师毛宇居。在井湾里私塾,毛泽东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毛泽东在这里读的是《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书籍,但是他不喜欢读这些书,而是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曾背着老师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当时的塾师毛宇居后来回忆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毛泽东)总是偷着看,见我来了,就把正书放在上面。后来被我发觉了,就故意多点书,叫他背,但他都背得出来。”后来,毛泽东回忆自己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认为这些书对自己影响很大。
     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样在田间劳动,学会了扶犁、掌耙、扬谷、下种等农活,晚上则替父亲记账。但是,毛泽东的兴趣并不在这里。晚上他很快地记完账后,就躲进自己的卧室,点起桐油灯,读起书来。父母住在隔壁,总是催他早点睡,第二天早上好做工去。毛泽东听到催促声,便用布遮住灯光,继续看,并且常常读到深夜。
    精明的父亲很快就看出了他的把戏,反对道:你这样一夜熬掉了多少桐油,一个月下来就是几百文钱,这样下去,还了得?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书籍。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小说里有一点很特别,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个农民做主人公。毛泽东对此困惑不解,询问了许多人也都回答不出来。后来,他分析了小说的内容,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反而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他读完在韶山所能借到的书,还跑到外婆家,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了一些书来读。其中有一本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这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作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人中国。书中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这一时期,他还读了另一位改良主义者冯桂芬著的《校邠庐抗议》,此书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表示了不满,并提出了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这些书,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激起了他要恢复学业的愿望。但是,父亲对儿子读这类书和小说是不赞成的,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儿子读一些经世致用的东西。有一次因为山林纠纷,他与别人打了一场官司,对方本来是没有理由的,但由于人家知书识墨,在大堂上引经据典,把无理说成了有理,而他自己则有理说不清,一片山地就这样被人家占了去。因此,父亲希望儿子能熟读经书,以后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后来,毛泽东继续求学能够得到父亲的同意和支持,这也是一个原因。
     1909年秋,毛泽东复学,就读于韶山乌龟井私塾,塾师毛岱钟(即毛简臣),毕业于法政学堂,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
    1910年春,毛泽东又来到韶山东茅塘毛麓钟家里读书,毛麓钟是韶山冲唯一的秀才,曾在蔡锷部下供过职。在这里,毛泽东选读了《纲鉴类纂》、《史记》、《日知录》等古籍,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立志改造旧中国

第二章 参加建党

第三章 投身于大革命洪流

第四章 领导秋收起义

第五章 上井冈山

第六章 转战赣南、闽西和一场争论的总结

第七章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第八章 领导红军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第九章 指挥红军粉碎敌军三次“围剿”

第十章 当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

第十一章 受王明路线排挤、打击

第十二章 长征

第十三章 奠基西北

第十四章 西安事变前后

第十五章 总结历史经验

第十六章 领导民族抗战

第十七章 坚持团结抗战

第十八章 整风运动

第十九章 大生产运动和组织起来

第二十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第二十一章 党的七大

第二十二章 重庆谈判

第二十三章 争取和平民主

第二十四章 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

第二十五章 战略决战

第二十六章 开国立业

第二十七章 和平解放西藏

第二十八章 抗美援朝

第二十九章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三十章 高、饶事件

第三十一章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十二章 主持编写“一论”、“再论”

第三十三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

第三十四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

第三十五章 特赦战犯

第三十六章 庐山风云

第三十七章 召开七千人大会

第三十八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十九章 下决心搞三线建设

第四十章 发展原子能事业

第四十一章 发动“文化大革命”

第四十二章 粉碎林彪集团的斗争

第四十三章 “解放”老干部

第四十四章 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第四十五章 “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第四十六章 最后的选择

第四十七章 面对美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