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被任命为总经理之后的日子里,下属们纷纷过来自我介绍,试图好好表现一番。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潜在的企业领袖,他们大谈公司振兴之道,诽谤自己的同事,也劝尼亚姆招贤纳士。这些人只有踩着别人的尸体才能往上爬。大量明争暗斗的压力集团互相倾轧,毫不心慈手软——他们彼此间存在部落隔阂且政见不同。大部分野心勃勃且善于操纵他人的干部从获得部长的庇荫开始,便钻进了权力的高层。
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使情况更加复杂,若要得出正确的判断,总经理必须辛苦地明辨是非真假。工会以为找到了控制新任总经理的办法,而后者的沉着使他们哑口无言。总经理的回应十分缓慢,工会便说他冷漠懒散。之后开始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救星,怀疑他能不能解决公司的问题,而公司的振兴在管理层眼中始终是个幻想。还有一些嚼舌者,说总经理前途渺茫,因为就连那些比他年长的人在这都折戟沉沙。他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本事啃掉这块硬骨头。
取得他人的信任并非易事,即使能够取得信任,也不会持久。尼亚姆并没有费尽周折谋求这些人的信任。他知道他们的那些小九九。在这个人心浮躁、各怀鬼胎的环境里,树立威望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工作上更加严厉。
他的振兴计划由一家国外的研究所帮忙起草制定。将最终文件提交给政府和银行的时候,这家研究所为振兴工作提供了担保并署名。当时的决策者和出资人都偏好国外所做的研究,即便有时候国外做的并不好,但尼亚姆为了迎合上层的想法,便出此下策。决策者和出资人喜欢浩如烟海的文件整整齐齐地摆在他们的办公桌上,这样看上去才像回事。有的研究耗费了大量财力,得出的结论却不可行,有的研究则会误国误民。所以,众多的开发项目均以失败告终。尼亚姆对这种情况了然于胸,这些事情会对自己的行动带来不少困难,都不可大意。
董事会通过了振兴计划,第一步顺利完成。然而后续工作进展缓慢,举步维艰。行政部门办事拖拖拉拉。在那里,时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随意挥霍。没人指望从中获得什么,它就这样静静流逝或是让人永远地等待下去。
几个月过去了,因为缺少一份给政府的项目说明书,项目文书还在部长办公室躺着。负责起草这份说明书的经济顾问把许多事情推给了他人,并声称自己正在处理这件事。终于,当这件事传到尼亚姆耳朵里时,秘书就把说明书准备好了。原来这位经济顾问提出要修改下说明书,便把文件压了下来,放在办公室里。然而他什么时候去改呢?又有什么可改的呢?怎样才能在不得罪部长及他的下属的前提下推动振兴计划?又过了几个星期,文件才原封不动地落到了政府秘书长的办公桌上。但文件也得有个先来后到,又过了一个月,振兴计划才得到执行部门的审议并获得通过。但是,政府提出,由于当前的社会压力和财政制约,计划要循序渐进,分几年进行。这一招很狡猾,大家都不想触及深层的问题。
尼亚姆认为,政府采取的措施对公司经济状况毫无帮助。本该在短期内采取的一些行动被拖了很久,产生了其他效果。他一直问自己:“起草计划的用途何在?”新计划成本较高,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他也在想,与其现在让科纳克公司继续面临困境,还不如当初宣布破产清算呢。在政治方面无人敢做这种决定,大家都在兜圈子,根本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这家公司已病人膏肓。尼亚姆必须依靠自己,尝试一切可能,这也是任命他的一个原因。尼亚姆感到自己受困于体制中,自己的一生总是被失败所笼罩,这种失败像是计划好的。此刻,他觉得自己毫无办法,没有任何的思考能力,再也想不出任何主意。他的智慧跑哪去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