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段子”或政治笑话,许多人都能心领神会,无须过多解释。但出现于红色景点中的“黄段子”或政治笑话似乎又有特殊功能,而不宜与私下场合所出现的相混同。据报道,这种“黄段子”之类的东西是被导游讲述出来的,但是我想,导游在旅游途中或旅游景点解说的时候,不可能把“黄段子”搞成某种蒙太奇集锦,而必定是把它穿插于革命历史的讲述中,让它们成为一种调味的作料,这样,革命历史首先获得的便是一种亦庄亦谐的叙述效果。
叙述学的一句名言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故事被讲述的年代。”革命历史在这个年代敢于如此讲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的初步判断是,这其中或许并不存在多少微言大义的东西,而只不过是吸引旅游者的一种营销策略。因为既然红色旅游是借政治之名行商业之实,导游也就不可能用《新闻联播》的腔调和口吻来给观众讲解,而是会加进许多《幸运52》中的娱乐元素,于是“黄段子”之类的噱头应运而生。它使叙述富有了传奇色彩和民间色彩,观众只要不是假正经,不可能不喜欢这种叙述方式;但问题是,它也因此触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禁忌,被紧急叫停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前两年红色经典剧的改编因“戏说”等等问题,广电总局曾出台相关法规,以对红色经典的改编进行规范;如今红色景点中出现的“黄段子”现象也该作如是观--我把导游的满嘴跑火车也理解成一种“戏说”,而宣传部门与旅游部门的明令禁止,则让人想起了广电总局的种种做法。但“戏说”与禁止“戏说”之间的较量可能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红色景点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看做是国家意识形态工程中的重要资源,在那个完全政治化的年代,它们是圣物,它们仿佛被放在了博物馆里,从而与观众形成了一种安全的距离,也获得了一种保护措施。如今它们却被商业化了,而商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去博物馆化”的过程;离开了博物馆,则意味着离开了坐享安全的大本营,而必然会遭遇任人评说、戏说之命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