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谷林
知道谷林先生,是通过张阿泉的散文书话集《躲在书籍的凉荫里》,谷林先生为此小书写了以信代替的跋语,短小精致,简净明了,与阿泉的文章相呼相应,互为珙璧。读《凉荫》一书,时为二〇〇一年深秋,北地有木叶落于挺拔的白杨林中,田野的稻谷一派丰收景象。
二〇〇二年盛夏,我赴呼和浩特远游,在阿泉的书斋,第一次看到谷林的《情趣·知识·襟怀》(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文丛”之一),小书装帧简雅,内容精致。在与泉兄的闲谈中,感觉出他对此书珍爱有加,并说正在筹划编一本访谈式的关于谷林的小书,书名初拟为《有一道风景叫谷林》,还未最后敲定。
从此,我便开始留心查读谷林的文章和关于谷林的文章。谷林,原名劳祖德。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九三七年起在银行和工商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继续任职会计。一九七五年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历史文献的整理,一九八九年退休,二〇〇九年一月九日因心肺功能衰竭在北京辞世。除了上面提到的《情趣·知识·襟怀》和后来易名为《答客问》的两本书,老人生前,还出版有《书边杂写》《淡墨痕》《书简三叠》三书,以及用了十三年时间完成的二百三十万字点校本《郑孝胥日记》。
从青城返塞北的第二年,也就是二〇〇三年,我从网络书店邮购了辽教版《书边杂写》(列“书趣文丛”第一辑),明月清风中捧读数遍,深为老人的学识与文笔所折服。关于这本书,著名作家止庵早在一九九六年就写了一篇题为《慢慢读来》的评论。在此文篇末,他评价老人道:“回想这一二十年间的中国文章,一个总的趋向是谁都越来越喜欢说自己的话了,这自然是好事,但也就不免有粗率的流弊。大家都精致不可能,大家都不精致是很容易的。这时候竟然还有一位真正有文化的老人这么细致、这么讲究地写他的小品文字,《书边杂写》要算是我读到的最具文体之美的一本新书了。”这样的断语,对读书一向“精细严谨”、“挑剔有加”的止庵来说非常少见。并且,他还主动给谷林写了一封信,言辞谦虚,谷林回信后两人成为忘年交。止庵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对谷林的评价则更为决绝,“二十年来的中国文章,我只对两个人非常佩服,一是杨绛,一是谷林”(见止庵的《远书》)。这样的评价,当然有个人阅读的好恶与旨趣在,不可整齐划一,但毕竟是学人之间互相激赏的晴雨表,也足以证明谷林先生的文字魅力。二〇〇四年,阿泉问,谷林答,止庵编的访谈小集<答客问》即由止庵帮助联系出版,为书林添加绿叶的同时,也留下了一段可诵可传的佳话。我斋藏的这本小书的毛边本即从内蒙的泽则书友会邮购得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