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很看重中秋节。清代诗人屈大均,甚至把岭南的月光说到极致。他在《广东新语》中说: “南海水咸,月出时,光照波涛,有如白日。盖光生于咸,咸为火气,月得咸而益光。”这说法是否科学,且不去说它,不过,从屈大均的话语中,我们分明感受到岭南人对月色的自豪。到八月十五,月色更加明亮,岭南人对中秋节的那份情怀,更是可想而知了。在岭南,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拜月。人们在天阶安放八仙桌,桌上摆上贡品,无非是月饼、柚子、油甘子、柿子、芋头之类。这些时鲜瓜果,形状多是圆的,以应团圆之意。
拜了月亮,我们便围在八仙桌旁,啜食田螺了。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词》,说到中秋佳节, “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可见,炒螺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味。农历七八月间,田螺既肥美又便宜,人们买回来,用清水浸泡几天,让它吐出污泥。妇女们敲碎了壳尖, 以便啜吸,又配以蒜蓉、豆豉、紫苏、辣椒爆炒。还未上桌,这道“农家菜”便奇香四溢,让你食指大动。于是人人伸出“五爪金龙”,拈起田螺,对月相看,啜啜连声,直啜到油香满嘴。一时间,拜月的场面平添了几分野趣。
不过,好动的孩子们,一般是啜了几个,便洗手不干了。
这也难怪,那螺头只有一丁点儿的肉,有时啜来啜去,用尽吃奶之力,还老是啜不出来。孩子们没耐性,索性扔了它,宁愿找小朋友带上灯笼,点起蜡烛,在街头巷尾四处游逛,这叫“提灯”。其实,中秋节“提灯”,才是孩子们在节日中的一道“盛宴”。
为什么说“八月十五竖中秋”呢?原来,清末民初,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在门前屋顶插上幡杆,挂起灯笼。后来,灯笼不竖了,只由孩子们提着玩,变为“提灯”了。那时候,灯笼可以买到,但孩子们更喜欢自制。临近中秋,小学中学的“劳作课”,课室便成了工场。我们买来竹篾、浆糊和五颜六色的花纸,扎起花灯。花灯一般呈八角形,称之为“批(削)皮橙”,灯下缀着流苏,煞是好看。也有些灯,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制作则稍为复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