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救死扶伤一代名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之前,便有了编写《本草纲目》的打算。从太医院离职之后,他便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历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李时珍脚穿草鞋,肩背药筐,四处访医寻药。李时珍寻访并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时刻带着严谨的态度。
当时,一种名为“芸苔”的草药,这在中医中是常用的治病药草,但这种药材究竟有什么作用?能治哪些病?《神农百草经》中说不清楚,各家医学典籍也说不清楚。为了弄清芸苔的具体药效,李时珍亲自求教一个种菜的老农。在老农的指点下,李时珍栽种了芸苔,亲自观察了实物后,他得出结论,芸苔头一年播种,第二年开花结籽,它的种子可以用来榨油。其实,当时所谓的“芸苔”,就是现代人经常用来提油炼油的油菜花。
还有一个趣事,在蕲州产有一种名为“白花蛇”的毒蛇,当地人称为“蕲蛇”,可做药物使用,有治疗风痹、惊搐、癣癞等作用。为了研究蕲蛇,李时珍从蛇贩子手中观察蕲蛇。当时有内行的人提醒李时珍,蛇贩子手中的蕲蛇并不是真正的蕲蛇,只是从江南山区里随意捕来的。为了研究真正的蕲蛇,李时珍亲自求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李时珍,蕲蛇牙尖含有剧毒,如果人类被该蛇咬伤,唯一的自救途径是立即截断肢体,否则就会毒发而亡。但是,蕲蛇也能为人类治疗一些特殊的疾病,因此十分的珍贵。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员让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到山上捕蛇,然后进贡给皇宫大内。
蕲州城占地面积极广,但真正产有蕲蛇的只在城北的龙峰山上,李时珍出于敬业求实的精神,他决定要亲眼观察蕲蛇,这样才肯罢休。于是恭请那位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龙峰山地势险峻,根据蕲蛇喜欢吃石楠藤花叶的特性,两人寻访到山上的狻猊洞。石洞周围怪石嶙峋,险峻处多生灌木,石楠藤缠绕灌木。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终于见到了蕲蛇,并亲眼观看了捕蛇人捕蛇、炼蛇毒的全过程。后来在编写《本草纲目》中,便有一段细致描写白花蛇的记载:“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为了区分蕲蛇同外地白花蛇的不同,李时珍又记述说道:“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李时珍一生行程达上万里路,他吸取了无数人的意见,参考了达八百余种书籍,历时二十七年后,终于在明朝万历戊寅年,完成了这部字数达到两百万字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当时,李时珍已经六十一岁。
《本草纲目》全书可分为16部、52卷,收录各种药物,共计达到了1518余种,在前人备述的基础上,增添药物374种,合计近两千余种,其中关于植物的种类达到1195种。此外,收录了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医药学家的药方单子,达上万条。书中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本草纲目》可以称得上医学界的惊鸿著作,它吸收了历代医学宝典的精华之处,尽可能地纠正了前人的叙述错误,补充了前人记述上的不足之处。
从医药学价值上看,《本草纲目》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是十六世纪,中国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科学性最为严谨的医学著作。从十七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被翻译成英、法、日、拉丁文等语言,备受世界各国的称赞,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1593年,李时珍病逝,享年75岁。他一生著作丰厚,除了享誉世界的《本草纲目》外,还留下《奇经八脉考》、《五脏图论》等数十种著作,时至今日,这位伟大的医学家还被世人颂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