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最不喜欢人家说他笨。他从抗日战争以来,学习很努力,每天看书看报上夜校,积极参加村里的青年工作,他觉得在家庭里,他比父亲和六儿都进步得多,懂事得多。
吵过架,老人又不甘寂寞,说:
“我像你这个年纪,早就出师了。我的手艺,不用说在这一县,就是在关外,在哈尔滨,那里有日本木匠,也有俄国木匠,我也没叫人比下去过。阿拉索,有钱的苏联人总是这样对我说。”
“那时他们不是苏联人,那时他们是白俄。”老四说。
“县城南关福聚东银号的大客厅的隔扇,是我做的。那些年,每逢十月庙会,远从云南广西来的大药商,也特别称赞那花儿刻得好。”老人越说越高兴,“这字号是卜家的买卖,老东家和我很合适。”
“卜家不是叫贫农团打倒了吗?”老四说,“你这话只能在家里说,在外边说,人家会说你和地主有拉拢。”
“南关西后街崔家的轿车,也是我打的。”老人说,“那车只有老太太出门才肯用。”
“那也是大地主。”老四说,“那辆车早分给贫农,装大粪用了。”
老人把锯用力往下一送,差一点没把老四顶个后仰。
大车的木工程序越是接近完成的时候,黎老东越是怀念他那老朋友傅老刚,因为还要有段铁工程序,大车才能制造成功。附近当然也有其他的铁匠,但是这些人的手艺,都不中黎老东的意。过去,他是常常和傅老刚合打一辆大车的。而他们合打的大车,据说一上道,咯噔咯噔一响,人们离很远,就能判断出这是黎老东砍的轴,挑的键,傅老刚挂的车瓦。他很希望老朋友能来帮他把这一辆车成全好,成为他们多年合作中的代表作品,象征他们终身不变的深厚友谊。现在家里又有吃有喝,他想给傅老刚捎上个信儿,叫他带女儿来。孩子们的年岁也到了,凭眼下这日子光景,再求婚也就理直气壮了。
可是,听说那边还在打仗,信儿也不好捎。
想起儿女的婚姻,黎老东就想起住宅的问题,现在住的这个破院,虽说村里已经固定给他,要是儿子们结婚,还是很不够住的。当父亲的赶上这个年月,还不能替孩子们安排下几间住处,也感觉于心有愧似的。今年一个麦季,一个秋季,收成都很好。他想把粮食合起来,换处宅院。原先,他是想多买几亩田地的,听人说,这年头田地总不牢靠,宅院到什么社会,终归是自己的,他就下了决心买宅子。
关于买宅子,老四提议要和军队上的哥哥商量一下,黎老东说:“不用。他是革命干部,不同意我们置家业过活。”
他托了村里的说合人,替他物色宅院。很快,说合人就来告诉他,后街二寡妇那宅子要卖。这所宅子包括三间土坯抹灰北房,木架门窗都还很坚固,院子很大,以后可以盖三合房,现在就有一个大梢门洞儿。价钱不贵,十石麦子。另外,这所宅院距离黎老东现在住的地方很近,以后来往也方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