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商人”,邯郸人差不多都这样称呼吕不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用在吕不韦身上可算贴切。这个来自卫地濮阳的年轻人,硬是依靠自己精于算计的本事,贩贱卖贵,仅仅过了十多年时间,就成为响当当的商业巨子,把他父亲给他的不到百金的起家资本,盘转变成了万贯家财。
早年的吕不韦,帮着父亲在濮阳老家做买卖。过了两年,吕不韦刚过弱冠之年,便亲自带着伙计走南闯北,时而阳翟,时而宛城,时而临淄,时而大梁,时而邯郸,足迹踏遍天下,干着贩卖财货的营生,逐渐积累起万千家资。最近几年,吕不韦放手让伙计们帮衬着打理那日渐庞大的生意,自己则留在邯郸城乐得逍遥。
刚过而立之年的吕不韦,有着过人的智慧和精力。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本想利用寓居邯郸城的几年时间,在雄居关东之地的赵国谋得一个与他的资产地位相当的政治地位,用俗话说,就是捞个一官半职。可命运似乎总与吕不韦开玩笑,他的为官之梦始终那样遥不可及。
吕不韦是卫国人,本来父亲想为儿子在家乡小城谋个官差,可吕不韦死活不愿意。并不是吕不韦不想从政,他是担心在卫国当官实在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处在中原腹地的卫国简直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连卫国国君自己都不得不寻求临近的赵国的庇护,这样的国家能有什么前途?所以那时吕不韦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他不愿意从卫国开始从政之路。
在吕不韦看来,良禽择木而栖,贤能择君而事,若要从政,首先应该寻找一个有前途的大国,反正战乱纷纷的各国都需要延揽人才,何苦在卫国一棵树上吊死?
在吕不韦的眼里,赵国是个较为理想的国度。
当吕不韦离开濮阳不久,带着家人到韩国阳翟经商时,他就从各种途径了解到赵国的一些情况:这个从晋国分离出来的侯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成长为一个有影响的赫赫大国。特别是经过赵武灵王的锐意改革,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和军事战法,建立起一支足以影响各国战略格局的骑兵,赵国的军事实力跨越了一大步。到了赵惠文王时,文有赵胜、蔺相如,武有赵奢、廉颇,将相和睦,国力蒸蒸日上,连不可一世的秦昭王也不敢轻视它。虽然赵惠文王前几年驾崩了,可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更重要的是,赵国能够随时调集一支人数高达四十万的大军,这可是一支足以震慑各国的庞大力量!
所以,吕不韦思前想后,决定从赵国开始自己的从政之路。
可是,桃花有意,流水无情,花费了巨额金钱铺路的吕不韦,发现从政之路异常艰难。其实这也难怪,一个没有贵族血统的卫国人,又没有在邯郸营建起过硬的关系网,谁会将一个不为人重视的商人提拔进赵王宫的高官之列呢?虽然每次赵国军队出征,吕不韦都会不失时机地资助一批价值不菲的征衣或军粮,可每次换来的仅仅是赵王宫几句无关痛痒的奖勉话语。
吕不韦想过走平原君赵胜的路子。平原君赵胜,这个赵国柱石一般的政治人物,其声名早已响彻天下。他是赵惠文王之弟,受封侯爵之位,又是赵国国相,却总是那样的谨慎而谦恭,投奔他的才杰俊士真如过江之鲫!
吕不韦曾特意登门拜访过平原君。赵胜也果然能礼贤下士,尽管在位尊爵显的赵胜面前,吕不韦只是个没有任何官阶的商人,可平原君依然笑容可掬地接见了他,并在相国府赐宴款待。赵胜欣赏吕不韦的灵活大脑和精于算计,他邀请吕不韦当他的门客。吕不韦既没有拒绝,也没有表示同意,只是含糊其辞地敷衍。他知道,平原君的门下还有三千余等待仕进的门客。想到这,吕不韦就感觉仅仅做个门客,其仕途渺茫无期。所以吕不韦虽然仍然与平原君有礼节性往来,但他明白,依靠平原君的推荐为官有些不靠谱。 想到这些,吕不韦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这不能不让这个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失落、伤感。
也许是为了慰藉那颗被刺痛和受煎熬的心灵,也许是为了寻觅其他的仕进之途,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吕不韦于是经常到烟花巷——一个娼妓充斥的地方,来寻欢作乐。
“没有到过邯郸城就不能算到过赵国,没有到过烟花巷就不能算到过邯郸城!”不知是哪位文人骚客,或是流氓市侩,最早说出了这句后来在关东列国流传久远的名言,话是粗点,不过却颇有些道理。赵国千里疆域会聚起来的财富多集中在邯郸城,而邯郸城的财富又最终会聚到这烟花巷,用“纸醉金迷”形容这里的人的生活毫不为过。更重要的是,来往烟花巷的人多为社会名流、各界精英,不仅有赵国上层人物,也有其他各国要员,甚至连边鄙之地的胡人、戎人也会时不时前来领略一下燕赵美女的多情和风骚。
于是烟花巷虽长不足一里,但别有洞天,至少你足不出巷即可知晓天下之事。
于是,嗅觉敏感的列国使节经常穿着花里胡哨的便服,暗暗窜进烟花巷,美其名日考察赵国风俗,其实是想借娼妓之口了解各国政治风向。特别是时值多事之秋,烟花巷差不多成了各国谍报中心,赵王派出的耳目自不必说,据说连几年前刚刚出任秦国丞相之职的范雎,竞也派了线人潜伏在烟花巷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