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在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后,写道:“惊风雨泣鬼神 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 不顾俗眼,听起来似乎有点要脱离群众,跟时下提倡的“雅俗共赏”要 背道而驰了。一时期以来,总不愿承认雅俗之分,总把雅俗拉到一块儿,用 “雅俗共赏”来弥合,其结果是把高雅的拉下来就和低俗的。过去说“文人 雅士”,或饱读诗书,或通古今之变,其擅长爱好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并以穷究文理、画理为职为荣。苏轼曾说“余尝攻画,以为人、禽、官室、 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 ,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盗名者,必托于 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 废矣。以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 其理,非商人逸才不能辨。”苏东坡虽然有些自夸,说自己是高人逸才,但 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从事的研究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一般大众所关注和 能懂的,就连一般画画的,都有所不知。东坡所说“世之工人’,虽不在“ 高人逸才”之列,但也没有贬低劳动人民的意思。 雅俗怎能共赏呢?雅的能看上俗的吗?俗的能看懂雅的吗?“雅俗共赏 ”之雅俗,是把欣赏的人分为二部分,一为雅人,一为俗人。一般来说,雅 人是小众的,俗人是大众的。俗,原本没有贬义,就是指大众的。这样的提 法,不但没有消除分歧,反而混淆了各自的位置,也扼杀了进步繁荣的因素 。想让雅俗齐聚一堂,共同赞美一样东西,似乎是“拉郎配”吧?如果说雅 的是精英的,俗的是普通的,雅俗共赏不成了精英混迹于普通了吗?如果说 俗人都能欣赏的东西,雅人也随大溜儿地说好,这不是文化的倒退吗?如果 一幅画的作者说自己的作品是雅俗共赏,一定是谦虚。如果有人说他的画是 雅俗共赏,他一定不以为是表扬。 雅俗也是可以共赏的。雅俗,不要指人,现如今说谁是俗人谁都不高兴 。雅俗是指事、指物,雅的就是文化含量高的;俗的就是民间实用的。雅的 就是经典的;俗的就是时下流行的。赏,是人赏,入什么都可以赏。这样, 雅俗共赏的意思就成了一个人雅的能赏,俗的也能赏。例如老舍先生,公认 的大作家,同时还是大鉴赏家,曾出题“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老人 作画,由此产生了不朽的名作。白石老人的画是大写意的又一个高峰。老人 曾冒着饿死京华的极大风险,衰年变法,一定不是为了随大溜儿的吧。能得 到文化精英如陈师曾、如老舍、如徐悲鸿的赞赏,老人一定非常高兴。白石 老人自视极高,曾说“恨古人不见我,不恨时人不知我耳。”老舍先生与“ 时贤”往还的同时,还喜欢去天桥听戏,结识了天桥的名角新凤霞。据舒乙 讲,腊月二十三老舍先生生日,他曾到后台请新凤霞吃糖瓜,为原本不知道 生辰的新凤霞过生日。老舍先生还曾为天桥的相声演员改编相声段子,像《 菜单子》、《地理图》、《文章汇》等。老舍与侯宝林的关系也是相当地好 啊。 京戏,被称之为国萃,现如今被称之为高雅艺术,其实早年间就是“大 众艺术”。京戏的发展,一直有文人的介入帮忙。听戏的文化层次高,提的 要求就高。戏迷的口味高,演戏的水平就高。戏迷是什么人都有,也有普通 百姓。迷上京戏的,称之为有“雅好”,社会风气还是“尚雅”的!有雅好 的普通人上戏园子听戏不是容易事儿,攒钱就为了雅赏,绝不是为了流俗。 戏迷是有极高的鉴赏水平的,在品戏这件事上,也已经不俗了吧9也许有些 赏雅的人把京戏当成俗的,而以昆曲为更雅观呢。相对京戏的场面热闹、节 奏紧凑,昆曲更婉转,更细腻,唱词也更典雅。 明式家具也是国萃,据说其中有比例的美、空间分割的美,连外国人都 佩服的不得了。王世襄先生是鉴赏研究明式家具的大专家。王老先生不但喜 爱明式家具,也喜欢老百姓的玩意,养鸽子,熬鹰,喜欢养鸣虫,喜欢遛狗 捉獾。这不是雅的、俗的共赏了吗?当然,也有赏俗的而不赏雅的,这也好 ,亲近生活,质朴。也有赏雅的而不赏俗的,这也好,阳春白雪,清高。能 雅俗共赏,最好,虚怀若谷啊。 沈德潜说的“俗眼”似是指不懂诗的,不能理解老杜的。“不顾俗眼” 是艺术的追求,“不顾俗眼”艺术才能进步。艺术进步,才能带动文化的大 繁荣大发展。 又: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自居易下注:“外问妪解之说,不可为据 。”可见白香山的诗也不是征求老太太们的意见之后才定稿的。 明代的徐渭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 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P12-1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