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胡杨
人只能在有树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题记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东北与蒙古国毗邻,西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交界,边境线长达5000公里。新疆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相当于西班牙、瑞士、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5个国家面积的总和。新疆境内沙漠、戈壁总面积达71.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的55.6%。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新疆治沙主要围绕保护和扩大绿洲、改善和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展开,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新疆是中国的极西之地。寒流是从新疆的山口卷往内陆的,还有大漠沙尘,其实你有没有去过新疆都已经反反复复地体验过新疆了:寒冷的威严与风沙的紧迫。
新疆是中国的极旱之地。看见火焰山就知道吴承恩笔下所言非虚了,但维吾尔族少女的眸子却都是水灵灵的,水灵到滴出露珠来,还有歌声舞姿,能把你的心淹没。
新疆会使我们想起汉唐往事、汉唐气魄。
到了秦汉时期新疆已形成许多“国”,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在天山以北草原建立的称“行国”,他们随畜群转移,逐水草迁徙,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而在天山以南绿洲地区建立的叫“城郭之邦”,也称“居国”,一片绿洲就是一个国家,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务耕稼,养牧畜,定居一地。
吐鲁番地区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两颗耀眼的明珠,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交河故城当地人称崖儿城,它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汉书·西域》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下河水分流绕城故号“交河”。到了13世纪末,由于蒙古贵族叛乱,这两座城市均毁于战火。
汉代的西域指“匈奴之西、乌孜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汗,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以“新疆”指代西域是在1821年即道光元年,但是的“新疆”之称是地理范围的概念,还没有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新疆正式建省是在1884年,省境疆沿一直保持至今。
不可思议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可思议的文化。
新疆不仅远离海洋,也远离黄河、长江,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波涛风帆,难以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疆封闭在亚洲大陆的腹地,与海洋最近的距离也在2000公里以上,省会乌鲁木齐很可能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大山岿岿,沙漠绵绵,就这样,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路。
沿着胡杨、沿着绿洲、沿着大漠的边缘,曾经行行复行行,人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也称丝路,最早出现在1877年出版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撰写的《中国》一书中,后经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的古代丝路》一书中得以确立。公元前138年,张骞凿通西域之后,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载着丝绸、瓷器穿越高山大漠,由中国远到波斯、罗马等国。经过这条洲际大道,不少西方国家的商品和技术以及文化传到中国。7000多公里长的中段,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之一,也是东西方文明的聚集点。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交流才走出这样一条路;任何一条历史上曾经辉煌的路都只能在树木之间才能走出来,它绝对离不开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但丝绸之路兴盛了一千年以后,整个丝绸 之路为曾经的繁华付出了太多的环境代价之后,胡杨林凋敝了之后,内流河的水越来越少之后,丝绸之路渐渐式微,在这前后,古代西域的三十六国也随之消失了。
其实,远在张骞凿通西域之前,最早在史前人类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就有胡杨在这里守望了,就有我们的人文初祖在这里寻寻觅觅了。那是在胡杨树下在塔里木河畔随意走过的路,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狩猎与采集,最初的路都是为着生存而走出来的路,游览观光是远远谈不上的。
生存之路也就是文明之路。
当旧大陆时代,海洋还教人望而生畏地隔绝着,新疆就已经是极其开放的历史文化区域,是中国文化、多民族的荟萃交流之地。季羡林先生说过:“新疆和敦煌是中国的宝地,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宝地,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都来这里会合。”要而言之,西方文明最早是从新疆传入中国内地的,中华民族则是由新疆走向西方的。
新疆有道,黄沙弥漫,赤地千里,在典籍中屡有记载。
新疆古道上,有唐一代去印度取经的信徒数以千计,而真正能到达目的地只30人,其余的不是中途折返便是葬身沙海。信心使有的人走完了他该走的路。
古道的探寻与凿通不仅仅是跋涉荒漠、穿山凿石,更是放纵想像,开启一种新的观念,改变某种思维方式。这样的古道是柔韧的、飘忽的,在葱岭的荒山野草间,在大漠的胡杨林中,延续了1000多年,几乎贯穿了人类的半部文明史!
新疆,那时的风沙也是这样张狂吗?
胡杨,维吾尔语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和宁夏5个省区,而中国91.1%的胡杨林在新疆。
胡杨曾经是新疆陆生植物的望族,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在新疆各内陆河流域,胡杨成片成林。胡杨林同时还意味着林子中伴有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它们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只要根须得到一点点水分的补充,便能生生不息。
胡杨可以说是新疆的生态指示针。
胡杨林是兴旺的,新疆的土地便是完整的,胡杨林大片死亡,那就毫无疑问地说明水愈来愈少了,又一条内陆河要断流了,楼兰和罗布泊的命运就在眼前了。仅仅是塔里木河,这一条河的流水及由它滋润的胡杨林的衰败说明了什么呢?它标志着新疆6万平方公里绿洲的一半岌岌可危了!
胡杨是怎样死去的?
胡杨活着1000年不枯,死了1000年不倒,倒下1000年不朽。它们可以被大漠的风沙刮得伤痕累累,枝干虬曲,却不会倒下。在一片胡杨林中,找不到一颗树是树皮完好、光滑、鲜嫩的,但它们护卫的绿洲家园却是生机勃勃的——有人烟、有羊群、有毛驴车。胡杨的死亡除了干旱绝水外,便是人为砍伐。
据新疆荒漠考察队调查,1958年全自治区有荒漠荒木林11250万亩,到1982年仅剩4070万亩,沙漠腹地植被覆盖率由25%减少到5%。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新疆大规模砍伐胡杨、梭梭的消息让人不寒而栗。阿瓦提县每天去胡杨林拉柴的毛驴车达1200辆,墨玉县喀瓦乡一天出动的砍胡杨的毛驴车为1700辆。胡杨林中的梭梭根茎坚固,有的便出动拖拉机拉拽,红柳、沙棘都难幸免。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砍伐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止,但我们在新疆,在去和田的路上,一辆辆满载胡杨、红柳的卡车、马驴车正畅通无阻地“满载”而归。迄今为止,新疆的天然胡杨林还没有划入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范围之内,不知道这是无意的疏忽还是对塔里木河以及胡杨林的淡忘?
直到今天,轮台的不少农民一年至少要砍100辆毛驴车的胡杨。
一车胡杨拉到县城可卖600元钱。还有一部分则用作烧柴、煮饭、取暖。千百年来就是这样的,砍罢胡杨挖红柳,柴是香的火是旺的。
仅以南疆的阿克苏、和田、喀什地区为例,共有近700万人口,按50%计算,就有300多万人以胡杨红柳为主要能源,每人每年至少要烧掉500公斤,而在一亩有林沙地中能够砍伐到的胡杨、红柳也就是50公斤。以此推算,这三个地区仅仅为了生火做饭毁掉的对新疆来说无比宝贵的沙漠植被便是300多万亩!
和田因为绿色植被被毁,流沙大举人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荒漠化土地已达3万平方公里;历史上因为沙漠进逼而三度改建的策勒县,仅1976年至1981年的5年间,沙丘就推进到离县城l公里外。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因缺水而枯死、因砍伐而锐减之后,沙漠每年以3米至5米的速度吞噬、埋压、摧毁绿色走廊,被沙漠完全堵塞的河道长达十几公里!
仅仅指责农民是不公的,新疆南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太穷太落后,他们买不起煤,要把生米煮成熟饭,除了去砍胡杨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所有的生态灾难都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灾难。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建设了经济林、薪炭林,稍稍缓解了南疆农民无钱买煤烧柴的困境,但胡杨林还在被砍伐之中。这又说明,新疆还远远没有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
胡杨,忧心忡忡的胡杨,世纪末的金色胡杨。
人在为你忧呢,还是你在为人忧·
世纪末的金色胡杨林是醉人的。胡杨林兴旺,新疆的土地便是完整的;胡杨林衰败,新疆的生态环境便是雪上加霜。世纪末的金色胡杨,但愿不是胡杨的世纪末。
寻找一种替代的能源,实际上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思路。
为了留下最后的胡杨,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思并且赞美胡杨呢?
荒漠里常见的一种沙包被称为胡杨沙包、红柳沙包。
胡杨立足之外,总会在根部聚集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沙丘,把流沙固定。如果幼小的胡杨被流沙埋没了,胡杨的茎便迅即化茎为根拔节上蹿,形成新的树冠,汇拢新的沙丘。
胡杨一身都是根。
对于荒漠绿洲来说,这一身根便是一身宝了。
胡杨之所以能成林,能在极干旱的新疆阻挡沙漠推进,成为沙漠天然植被中不可多见的高大乔木、保护绿洲的不能替代的优良树种,都是因为它的根。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它还可以随时长 出新的根,它即便死去也能挡风,它最后倒下还能阻止流沙。
保护一片胡杨,就是保护3000年的绿洲。
砍伐一颗胡杨,就是毁坏3000年的功德。
农民说胡杨是“献身树”、“救命树”。当年西域,众生争相礼佛,使者相望于道,难免有胡杨林中的迷路者,干渴难耐,但只需在胡杨树干上割一个小口,便会有香甜的汁水流出。有人说这是胡杨泪,也有人说这是胡杨奶。
胡杨是无量功德,胡杨是大慈大悲。
对于汹涌的流沙,胡杨也只是慈悲为怀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后快,胡杨是以自己的根尖、根毛,组成一张温柔的网,使流沙止步于绿洲之外。
胡杨林庇荫人类的时候,也就是在庇荫荒漠及各种野生生物了。
胡杨林固定流沙的时候,同时也集合起林中的下层植被,如红柳、沙棘、梭梭等,还有鸟类、沙壁虎等等。你看见胡杨林,你就可以据此判断这里民生安定、大地完整。
中国风沙线上受到广泛尊敬的另外一种植物便是红柳,它生活在胡杨林中,也可以单独成林,它没有胡杨高大,但蔓延的枝干可以覆盖几十平方米的高大沙丘。它经常裸露着坚硬的根,为了只是在沙漠表层吸取一点点不为人知的露水。有的红柳树主干巳经空心了,树皮也被剥光了,可是它旁生的侧枝依旧活着,成为新的根固定新的沙丘。
胡杨、红柳之外还有梭梭,为了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它把叶片退化成极细小的鳞片状,在极度干早时它拒绝光台作用将绿色嫩枝脱落,把水分蒸发减少到极限。人工播种的梭梭只在撒下种子时给一点水,梭梭种子神奇吸水的过程我们难以用电视镜头再现,但4个小时后便开始发芽生根,梭梭嫩绿欲滴。
生命的进程省略了多少繁锁之后是如此迅速,却又远不是匆匆来去。从此后晃动大漠里的是梭梭、红柳、胡杨林的绿色的生命之光。
面对着大漠中的这些植物,面对着叫人望而生畏的中国风沙线,我们能不能这样说:艰难的生存是本质的生存,节俭的方式是伟大的方式。
胡杨何所求· 红柳何所求?梭梭何所求?
塔里木河河沿的胡杨是新疆几千万亩胡杨林中的幸存者,对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它们显得弱小、孤单,但就是这些胡杨依然组成了道道天然林中独特的风景线——在地球上它是惟一的,如同亚马孙热带雨林一样。沿塔里木河流域绿色走廊分布的胡杨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胡杨林。1984年当地政府在塔里木河下游建立了面积为3954.2平方公里的胡杨天然林自然保护区。
为胡杨祝福,就是为中国风沙线祝福,就是为新疆大的长治久安祝福。
对胡杨的砍伐尚未制止,在胡杨林中开荒种棉花的趋势正愈演愈烈,以西部大开发的名义毁坏西部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可以断子绝孙的灭绝行为,生态学家绝不是杞人忧天地指出了某种危险的可能性:塔里木河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胡杨林将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砍光伐尽!
我们什么时候从文化的意义上,从新疆这一中国最为特殊的人种接触地带的人类学意义上考量过、询问过塔里木河?迄今为止关于塔里木河的一切呼吁,全是从水资源这个角度提出的,无疑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跨出一大步,但又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反复追问:塔里木河为什么断流?
这需要沉思默想,需要田野调查,需要去天山的冰雪源头抚摸初始流出,然后沿着流水踪迹走进大漠深处。在干涸的河床里,那干裂缝深处蛰伏的,是光荣的余晖还是梦想的尾声?
有人说,答案在罗布泊。
那些罗布荒漠中的雅丹,那些活着与死去的胡杨枝干所指向的,又是哪儿呢?诗人和哲学家,他们为什么不来到塔里木河、胡杨林中·如果这里的大漠荒野、行云流水还不能激活你的想像,那就是诗与哲学的穷途末路了。
世纪末的胡杨啊,难道真是胡杨的世纪末·
世纪末的斜阳落山之后,便是世纪末的黄昏了。
每一个黄昏都可以证明: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大、中、小城市,这时候正是推杯换盏、竞相奢靡的时候。
我们在风沙线上无法回避的,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
中国风沙线是关乎中国未来的生命线,当我们穿越整个南疆,来到三北防护林的最西端雪山映照下的大戈壁时,却分明看见乌孜别里山口以外,是他乡他国,但风、雨、空气与沙尘是声气相通的,它们没有国界不分彼此,在大地之上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只是在海拔3800米的乌孜别里山口,我们才体会到了人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觉冰雪融水江河奔泻的源远流长。
你走到风沙线上便可以高瞻远瞩了。
你为什么不去高瞻远瞩呢·
你回首一望便看见了,那些胡杨、红柳、有名无名的小草们,它们默默无言地与大漠戈壁为伍,除了一点点水以外真是别无所求了。
这就是风沙线的启迪;在挥霍与节俭之间,在索取与奉献之间,人应该怎样选择·
绿色万岁!
江河万岁!
大地万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