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自静默向纷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41980
  • 作      者:
    (英)莎拉·梅特兰(Sara Maitland)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莎拉·梅特兰  英国当代最有造诣的女作家之一,“毛姆小说奖”获得者,著名女权活动家。牛津大学毕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大学挚友。小说《遥远的北方》被改编成电影,杨紫琼主演,轰动一时。现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导师,主讲基础写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自小接受父母的教育能言善辩、不信权威,而后成为知名的小说家和女权主义者,享受着喧闹和好斗带来的种种乐趣和成就。但同时,她也时时体味着躁动与不安。成为母亲后,在给孩子喂奶时初享静默之美,从此踏上寻找寂静之路。在沙漠、森林、海岛、山陵和荒原的旅行中,作者引领着读者远离喧嚣走上寻找寂静的旅途。诗意的语言、坦诚的反思、严谨的质疑、智慧的探寻,带你进入心灵的隐修所。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本严肃、重要、深刻的书,让我们在喧闹的不安中寻找到慰藉。
    —— 罗恩·威廉斯大主教

    勇敢、诚实、动人心弦的书。
    ——《泰晤士报》

    在这本影响深远、给人无限遐想的书里,梅特兰引领我们一睹静默之魅力,她证明,在这个陷入喧闹而越来越无法自拔的世界里,静默有多么重要。
    ——《金融时报》

    梅特兰阅历丰富,发掘了静默给人慰藉的一面,让我们重新认识静默。
    ——《卫报》

    她的书独具匠心,将自传、游记、沉思录和散文融为一体,记载了她离开喧嚣的都市前往独居之地的旅途,与众不同。
    ——《独立报》

    用激情和智慧探讨了生活、满足和幸福。
    ——《英国天主教周报》

    勇敢无畏、诚实坦率、激动人心。
    —— 《苏格兰人报》

    面对21世纪普遍存在的放纵而不加节制的生活,做出了理性而勇敢的回应。
    ——《星期日商业邮报》

    带着对造作和虚荣的深恶痛绝,作者率直坦白、朝圣般的虔诚之旅,让我们一见难得的真诚。
    —— 《观察家报》

    梅特兰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对静默的亲身体验和理性思索娓娓道来,揭开静默蕴含的无限内涵。
    ——《金融时报》

    对有意探究静默之美的读者,此书不可错过。
    ——《心理月刊》

    她在静默广袤的空间里悠闲漫步、自在探寻,让人不禁心驰神往。
    ——《文学评论》

    在梅特兰笔下,静默原来是另一个心理地理学意义上的世界,与我们所知、所闻和讨论起来没完没了的世界相随相伴。
    ——《旁观者》

    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心中有异样的触动,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离开舒服的沙发,踏上旅程,思考生命的意义。
    ——《驴行天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长于喧嚣
    清晨。流光溢彩的早晨,与平时大不一样,危高处,并无一丝风。这里寂静得近乎完美:先是一对乌鸦沙哑地粗粝地叫了几声,拍打着翅膀飞过,接着不知名的小鸟也嘀哩几声。今天是十月的第一天,白腰杓鹬和蛎鹬都飞到海边去了。过一会儿,峡谷的另一侧将传来一阵喧闹声——从格拉斯哥开往斯特兰拉尔的两节车厢列车将隆隆地驶过,跟着另一个声音也许就要响起——尼尔照料完放养在我房子山后的羊群后,会开着四轮摩托车轰隆而过。他要是路过,准会朝我招招手,我也向他挥挥手。情形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端着一杯咖啡在自家小屋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俯瞰峡谷,欣赏着只有我才读得懂的空灵。实在是太美了。我们都知道弗吉尼亚?伍尔芙那句家喻户晓的话:每一位女作家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房间。在我看来,这话只对了一半。我需要整个荒原。一位朋友担心得不得了,专门来看看我是不是疯了,此举显然有些小题大做。最后她无可奈何地说:“看看你,萨拉——方圆二十英里什么都没有!”
    这里并非“什么都没有”。事实上,有千变万化的云彩,有芦苇、杂草、石楠花和凤尾草在风中别样摇曳的身姿,还有瞬息变幻的光影:从早到晚,一年到头也都是如此。太阳和云彩交相辉映,转瞬即逝。从某种意义来说,朋友是对的。正是这种无边的空寂让我身不由己地投向它的怀抱。我看着它,可观之物甚少倒反而看得真切。我倾听着,这无音之韵、无声之律方才和谐。山上电线杆和电信杆踏着步,翻山越岭而去;四周山脊线蜿蜒起伏,围成碗状,盛满了寂静。向下望去,隐约可见数条银练,似断非断,似续非续。哦,这不是那山谷中蜿蜒而下潺潺的小溪么?
    我昨天拿到了房屋竣工证书,一大早不免有些自鸣得意。盖新房子,要拿到设计和施工许可,完工后检验员来验收,检查房子是不是按章建造,有没有违反建筑规定和标准。我的房子样样符合,现在造好了,验收合格。一切都完工,清扫干净了。昨晚和工人结算了工程款,一起小酌了几杯,一年来为了房子,我们之间既有痛苦,也有欢愉,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而今我就坐在这里,重温属于我的从一开始就为之而来的静谧。
    三分钟之前,一只白尾鹞捕猎飞落到离房门不到二十米的小溪边。它仿若上天赐给我的礼物,可遇不可求。在英国很少有人在花园里能见到白尾鹞,它们数量非常少,在苏格兰高地最多也不过一百对出头罢了。它们个子比秃鹰略小,体重却轻了许多,常常栖息在荒凉幽僻的地方。雄性白尾鹞盘旋在空中,从下面看来,如同幽灵一般——浑身纯白,头部灰色,翼尖却又醒目地点缀着黑色。它们低空飞滑翔猎捕食物,翅膀展开成V字:勇猛,潇洒,自由自在。这种鸟我很少碰到,不过我第一次来到被废弃的牧羊人小屋时——也就是我现在新家的位置——在石块垒成的矮墙边就看到过一对。它们向我述说着群山的寂静,欢迎我来到这片空寂之地。
    这安静的鸟儿悄无声息地离开忙自己的事儿去了,它掠过西山头,和来的时候一样,转眼就不见了。我感觉今天早上它飞过来就是迎接我的,想到这我不禁一阵狂喜,慢慢地这欣喜让我感到踏实,更加满足。尽管还有很多事情要马上做,我却点燃了一根香烟,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十月份还这么暖和实在少见。上周下了第一场霜,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留下了晶莹剔透、巧夺天工的美丽图案。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霜花多么漂亮,自己又是多么开心。接下来想想却觉得有些奇怪。怪就怪在我会开开心心呆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地方,沉浸在金色的晨曦中。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日记里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愿记下来。除了偶尔爬一爬山,或是下山在海边散散步,或是礼拜天去做弥撒,我哪里也不去,更别提有人来拜访我了。我一直想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又是怎么到的,这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我的生活一直是闹哄哄的。
    事实上,大家都过着喧闹的生活。和其他威胁我们健康和安全的污染一样,“噪音污染”也已经被正式列入生态社会议事日程中。许多人抱怨英国皇家空军低空飞行训练带来噪音;公众场合播放的背景音乐没完没了;邻居们大声嚷嚷,酗酒的人说话粗声粗气,让人无法忍受。抱怨归抱怨,可是很多人知道自己确实离不开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是想打就打,不分场合,就是在自己家里也一样,制造出来的噪音塞满了自己的耳朵。所以,当他们不得不面对真正的寂静时,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恐慌。因此人们认为,“交流”(这个词一直被认为就是“交谈”)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独处”和“孤独”几乎成为同义词,也许更为糟糕的是,“沉默”和“沉闷”两个词的意思看起来越来越接近了。孩子们足不出户,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着嘈杂之音;火车上的吸烟车厢更名为“安静区”了,可是这里面的乘客也带着耳塞听音乐。
    我们都梦想能拥有平和与宁静,愿意尊重隐私,也以为和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相比,人在独居一隅、沉默寡言的时候更真实。但是我们却很少主动享受这份安静。一方面我们对安静抱有浪漫的幻想,另一方面却觉得它很可怕,对心理健康不利,妨碍了我们的自由,要想方设法不惜一切代价避开它。
    我的生活充满着噪音,这可是千真万确的。
    我父母选择了彼此,可是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个人经历也不一样,因而我的童年不是一般的热闹。我们兄弟姊妹一共六个,头五个在六年半里相继出生,我1950年出生,排行老二,前面还有个哥哥。要是你问我母亲为什么生这么多,她会说是自己喜欢孩子;但是如果你去问我父亲,他的回答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家里,网球两组,桥牌两桌,再加上奔放的苏格兰旋转舞蹈”。我们在伦敦长大,然后去了苏格兰西南部,住在一幢建于维多利亚早期的大房子里(那是我父亲童年住过的地方)。父母深爱着对方,我想他们也一样爱我们,尽管这种爱对每个孩子都一样。他们社交活动频繁,除了我们一家之外,还常常邀请各自的朋友来住。外祖父在我们这住了一段时间,还住过一位保姆和一位女交换生。在那个时代有点不同寻常的是,他们作为父母很喜欢直来直去。我们家里没有“只见其人不闻其声”这种生活方式。父母鼓励我们要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要能言善辩,不盲目相信权威,当然他们自己除外。当我回想起当时父母不仅允许我们斗嘴,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到现在还是觉得惊愕。动粗可行不通,大行其道的是拐弯抹角变着法子贬损他人,把别人整哭,或者是“砰砰”用力地关门,尖叫着厮打成一团,声嘶力竭地叫喊,这些够野蛮的了,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很难理解——我儿子的朋友曾告诉我,她第一次最为恐怖的是碰到我们这一家子——她简直不敢相信居然还有人这样大声嚷嚷地说话,这么喜欢抬杠,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这么斤斤计较,不顾自己的形象。)我们特别活跃,热衷于社交;而沉默自省、独处一隅、少言寡语,或者任何形式的不合群都是不允许的。不过,在父母为我们创造的这个神奇空间里,我们被赋予了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尽情游乐,恣意闲逛,打闹斗气,还有冒险刺激。
    这种教育模式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还是相当有效的。1968年英国的每一份报纸都在声讨青少年的放荡形骸,其中就包括我父母的五个孩子。现在想起来我的父母当时还是有些不够理智。不清楚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假如你鼓励自己的孩子轻视权威,孩子们终究会认识到你也正是所谓的“权威”,同样会蔑视你。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此法还算行之有效——我们在青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心理创伤,喜欢喧闹不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长于喧嚣
第二章 四十个日日夜夜
第三章 静默的另一面
第四章 众神与静默
第五章 静默之处
第六章 沙漠隐士
第七章 孤寂的幸福
第八章 回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