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9449
  • 作      者:
    (法)儒勒·米什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  法国“最早的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学家”。米什莱出身清贫,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厚同情,他的历史作品强调人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对宿命、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曾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和历史讲师、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部主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和伦理讲座教授从事历史研究,著有《法国史》(19卷)、《法国大革命史》(7卷)等数十种经典历史研究著作,被誉为“法国史学之父”。
  米什莱的散文,歌颂大自然与人类,充满馥郁的人文气息。其中《鸟》《虫》《海》《山》四本博物学散文集,被合称为“大自然的诗”,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李玉民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译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幽谷百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艾吕雅诗选》、《烧酒与爱情》、《人间食粮》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山》这本书中,米什莱带着我们攀登那些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峰。对他而言就是这样,自然科学总是持续揭示进步的法则。他坚定地相信,等到我们终于相互了解的那天,我们就会如兄弟般相爱,而科学一旦阐明事物和生物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就将沉浸在一座火熔炉里。
  《山》全书分两卷: 第一卷描写山的各种面貌,冰川,山口,温泉,山的隆起,以及北极的冰山,爪哇的火山等;第二卷描写山中的生物,草原,森林,阿尔卑斯山的各类植物以及山地居民,等等。
展开
精彩书评

  不要问我你们该携带什么新书去度假,那样我就会回答:“没有什么新书。你们就带上《鸟》、《虫》、《山》,到矮树林深处重新阅读。我可以肯定,你们会以为还没有翻阅过。”
  ——[法] 埃米尔·左拉

  米什莱的论著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活跃着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蕴涵着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怀,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带有几分演义的性质,从文学角度来说,无疑是出色的散文。
  ——柳鸣九

  米什莱在写作中,不断寻找自我,考验自我,同时也总在吸引对话者,引导读者的自我脱离自身,在自由中获得新生,获得自我解放。在这个意义上,米什莱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法] J.塞巴舍尔

  米什莱的历史著作是名副其实的法兰西抒情史诗。
  ——[法] 泰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卷
  一 勃朗峰的前厅
  圣热尔韦。穷困,萨瓦景色优美宜人。
  勃朗峰根本没有通道。半山腰没有修建那种永远连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公路。勃朗峰孤立独处。必须特意前去拜见,观赏这个昂头俯视欧洲的超绝的孤独者。
  我见过亚平宁山脉,也见过比利牛斯山脉,那些高山方便贸易和旅游,如塞尼山、圣哥达山、辛普朗山陡峭的魔力。我保留了勃朗峰。
  从前,那么多繁重的劳动,我又增加了一种。我从占据我那么久的长篇史诗的深处,又抛出大胆的《人类的圣经》。小小的书,却表现心灵和意志的巨大冲动。我也完全跟地球一样,隆起高山,一座山峰,相当高的绝顶,能一览无余整个大地。
  我十分谨慎,不去海边休息。我喜爱海这个奇异的仙女。海掌握生命的秘密,但是它又那么汹涌澎湃!有多少回,它的风暴又助威我的暴风雨!我便去阿尔卑斯山中,向静止不动的景观讨还平静——不去喧闹的阿尔卑斯山区,那里的瀑布和美丽的湖泊,终年一片欢乐的景象。我更喜爱大隐士,沉默的巨人,勃朗峰。只有到了勃朗峰,我才有望找到足够的积雪和休憩。
  从日内瓦出发,一路经过景色平淡、相当乏味的地区,到了萨朗什,猛然发现景象那么宏伟,不禁目瞪口呆。阿尔沃河一转弯,景色完全变了。惊诧不已,大大出乎意料。左边,一座巨大的山峰尖顶,瓦朗斯,由风化的石灰岩构成,高高矗立在路边,杉木林几乎支撑不住,威胁着道路。右边,覆盖着树木的山峦,仿佛一座大型剧场的第一排阶梯座位,而在别处眺望,就会认为那是一座高山(高达五六千
  尺)。然而,在那后面隔一段距离,则横空出世,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暗淡积雪的峰巅。
  不要拣夏季少见的晴天来到这里,因为灿烂阳光会骗人,给整个地区披上盛装,赋予万物同样一张笑脸。随意挥洒的阳光制造耀眼的魔幻,就连坟墓都笼罩在欢快的气氛中。太阳是个大骗子(哲学证明这一点)。在阳光的照耀下,萨瓦最穷困、最寒冷的山谷,看上去就像已有意大利特点的瓦莱灼热的山坡谷地。
  我来到这里时,天空灰蒙蒙的,当地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天气。我来到山脚下,能看到当地的本相,平庸而贫困,被这群高山压垮,只有阿尔沃河,一条普普通通的湍流,似乎要漫溢出来。一座座小花园,一片片小果园。冷杉林树木相当高大。再往上看,便是那寒冷的巨峰。
  这里竟然有温泉,着实令人吃惊不小。要说比利牛斯山脉,那些火的老姑娘提供大量滚烫的泉水,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这里,披着积雪和冷杉林的巨大外衣,却从地下涌出热流,真让人惊异,也引人深思。我们心中暗道:在这表相,冬季寒冷的外景背后,还有另一个在下面,不为人所见的一个人。冰层(有1200尺厚?有人这样推测)对他来说,只是一件衣服。一个花岗岩人埋葬在里面,是大地从前生育的孩子,从前的一声浩叹,一次冲动,向着它还处于黑暗中的光明。不过,这颗灵魂在积雪的坟墓中,同它处于幽邃中的母亲一直保持亲密关系,一直从深处接受释放的温暖。
  圣热尔韦温泉浴场景象凄凉。一座庄严的杉树园,同一条湍急的小溪相伴。往前走去,渐渐进入相当狭窄的山间裂缝,两侧山峦高约600尺。溪水很凉,风也冰冷。然而,正是从这里喷出热泉水。完全是个奇迹。一名渔民在这些融雪的溪流中间,偶然发现了一眼温泉。如在从前,这足以创立一种宗教。在比利牛斯山区,在维希、波旁等地方,任何一股水都是一个神:波尔波神、戈尔戈神,等等。(参看Baryy的作品。)在萨瓦地区,这些神便是圣徒:圣热尔韦、圣普罗泰。
  这地方,以其苦修的特性,这样表述:“在享用上帝恩赐之物之前,跨越门槛时先把罪孽留下,留下灵魂隐秘的病症。”这就是此地所表达的意思。这话明智得很。但是我不知道,这地方是否能让心灵平静下来。这里肯定属于神灵光顾过的那种地方。这是封闭的地点。两侧隔绝,上方摇曳着冷杉,枝叶接近,投下怪异的影子。雾气形成长龙,从阿尔沃河起飞,被吸引到这里,在此嬉戏而不肯离去。这种游动变幻的景象,不知道给人以什么希望,似乎充满神秘、迷梦和幻象。人们希望从中多看到些光亮。
  神圣的光,就作为我的医学吧!我要去见那忧郁的仙女,但是我要控制她。走出这狭窄的山涧,再往上攀登,就发现欢快的圣热尔韦。反差的特殊效果。圣热尔韦非常古朴庄重。我认为这胜过欢快。它的美十分感人,打动了我的心。
  我没有住在镇子入口,那里俯临阿尔沃河,能望见远处的萨朗什镇。我生活在镇子另一端,住一间小房,这些景物都看不见。这间老房的主人贡塔尔一家,正是发现温泉的人(其他人受益)。这间房子建在靠下一点的地方,离河流近些,但是只闻流水声响,看不见河流。教堂就在旁边,围着成荫的高树,有一座鲜花盛开的很美的墓园。再远一点儿,湍流对岸的高山坡上,有几片小果园,几间茅舍,袅袅的青烟,杉树林。“Finismundi”。
  杉树林前下了雨,一团团烟雾,沉重的乌云,拖拖拉拉,朝我们升上来,这是一种欢快的景物吗?但是无妨,我们照样感到几分愉悦。在我们看来,生活很轻松。难道是这里空气的效果(2400尺的高度)吗?难道是释放了内心的郁闷,释放了对看不见的一个世界的忧思吗?
  压在心头的乌云飞走,飞向这些山头,飞向我望见的在我们对面浮动的大海:那云海游荡在那些人形般的怪异的圆谷上,在瓦朗斯山的针状岩峰周围,在蒙茹瓦的尖顶上。
  我想到不在眼前的朋友,想到从塞纳河流域或莱茵河流域,从荷兰到浓雾笼罩的伦敦,处于低洼地带的那些大都市萎靡不振的社会。尤其在云雾中露出一块块美丽的蓝天时,我想到这些,心中不禁叹道:登高多有益处啊!世界如果在
  这里,就能轻快而解脱啦!……
  从巴黎到日内瓦,人减负1600斤,而从日内瓦到这里,则减负2400斤!真正自由的地方!海拔再低些,或者再高些,呼吸都不如这里畅快。
  东家可爱的姑娘,名副其实一株杨树,因生在萨瓦而更显苗条,她和小弟弟帮着年轻的女佣做些家务,购买食品,而买东西往往要走很远的路。我们的生活有点随遇而安,就像安东尼一家和帕科姆一家那样相信上帝,有时等待天上会掉下面包来。
  雨一停,我仍在写作,但我的第二灵魂,更为年轻的灵魂,出于好奇要参观当地,便去觅新揽胜了。它绕过教堂,走向比奥内,这是峡谷圣母村的道路,能通向意大利。然而,兴趣,恰恰是去陌生的地方,就是要无视这一切。同我这年轻灵魂一起走的灵魂,更渴望看一看,原先知道的也并不多。景物还都湿漉漉的。古老的胡桃木,我认为始自萨瓦公爵前往耶路撒冷的年代,枝叶现在还往下滴水,路面特别潮湿。这是赶集的日子,路上熙熙攘攘,各赶各的牲口,有奶牛、绵羊、鹅,等等。一个很老到的农民,非常精明,牵着两只好看的小黑猪,那架势就像陪伴着新嫁娘。这些农民非常有礼貌,向人问好:“早安!”女人都特别显老,心地善良而相貌丑陋(她们太操劳了!),她们用一种母爱的目光(有时似乎有几分怜爱),看着这个脸色有点苍白的少妇,就仿佛看见一个患病的孩子。她们微微笑她在她们的奶牛经过时绕开,躲避,未免过分敬畏地给奶牛让路。天气,也可以说五分有病,是出太阳还是下雨犹疑不决。燕麦倒伏在田里,等待晒干,还收不回去。小小的收获,少得可怜,要靠天吃饭。
  下雨牧场高兴,满地鲜花盛开。下雨溪流高兴,就连最小的溪水都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好几条大溪流,湍急的水流很有冲劲,发出咕噜咕噜强有力的声响,仿佛嫌这场地太狭小了。它们远远从山上流下来,显然是一个更高世界的儿子。这个高高的世界,在道路的某一拐弯处,就从侧面显露出来,一个狭角,正是比奥纳赛冰川。这是一座金山,在阳光照耀下!景象灿烂。加快脚步,要走近了观瞧。然而,这动态的黄金已经变化:一变而为白银了……没有常性的阳光!白银又变成普通的雪。而这片雪,又逐渐化为铅灰色。
  返程不免黯然神伤,脚步更为缓慢。尽管时值盛夏,天色已向晚。她回来时神情严肃,但是双手捧满了鲜花。
  早晨很轻快,有点凉,但是宜人而喜悦。面对雪的工作:今年,在8月份,雪就给我们高高的山头扑了白粉。继而,我们就拜会我们的邻居,大瀑布的冷杉。北方这些庄严的树木,随着冰冷的湍流地处很低,又临近峰顶生长在很高的地方,围住中间的几个阶梯,保护了小果园里梨树、苹果树等更为娇弱的树木。我们怀着敬意,拜访这些散发树脂香味的古木:它们是世界的长兄,经历了最艰难时期的多少磨难,如今还支撑着、保护着许多遭受危险的地方。它们就像那些受苦受难、优秀劳动民众的自然兄弟。我们同它们结成友谊。
  我们对面的冷杉林,出现在我们右侧的山隅。我们走过魔鬼桥(各国的共同名称),重又往上攀登,穿过一些果园,来到一座小农舍。庄户挺贫穷,但是好客。这个农民人很精明,态度十分和蔼,有了点年纪,当初在巴黎多年给人当差,将积攒的钱带回来。他娶了一个外地的漂亮女子,生的孩子都很好看,这显得生活还有一点点宽裕,甚少在山风不太寒冷的年头。这一家人的场面相当动人,不过,这个男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而长子只有12岁,他能看到儿子长大干活,在母亲身边替代他吗?
  冷杉林非常美观,形成一道道幽暗的屏幕,其效果妙不可言,时而遮掩,时而呈现深处的温泉;再远一点儿,那道幕明亮欢快,能望见直到萨朗什镇的旋转的山谷。在密林深处,有些显然是凯尔特人的废墟,那黑乎乎的远古之色,衬得本来昏暗的树林越发黑暗了。
  离开冷杉林,往上攀登,走到开阔的地带,只见圣热尔韦及其山谷、通冰川的道路,都一览无余。视野开阔,十分悦目,富有人情味(这个词就全表达了)。深谷有草地、溪流,还有劳作,用水轮驱动的锯来破开木板,小块地收获燕麦、黑麦、荞麦。可怜的山区木屋根本没有瑞士的规模,建在很高的山坡上。就是最高处,山巅,也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光秃秃的,以浅绿色表明勃朗峰不是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整个景象很肃穆,但是在这样温和的阴天,等待风雨来临之际,就足以令人动容了。我们在半山腰,坐到同一块窄石上,默然无语:我们心有灵犀,用不着交谈了。田地里有几个人,他们有些担心,都抓紧干活。雨季又要来临,过一两个月就进入冬季。事物都处于不确定状态,这让我们吃惊。天气很温和,我们看到的冰川很少,仅仅一个狭角;不过,冰川蓝莹莹的眉弓,没有预示任何确切的信息。
  二 勃朗峰——冰川
  近观冰川恐怖。
  冰川的传说。
  岩羚羊猎人、水晶寻觅者。
  勃朗峰的阴森面目。
  雅克·巴尔马,登顶第一人(1786年6月)。
  在登勃朗峰之前,我早就看了格林德尔瓦尔德1,很容易接触的一处冰川,周边保持原态,不像许多别的冰川那样,修理得面目全非,过分营造了人为的效果。格林德尔瓦尔德冰川,我是猛然间看到的,没有思想准备,突然惊现,未加思索,也没有联想文学的篇章:文学的记忆,在这里不但毫无意义,还会歪曲真实的印象。我的第一反应,天真而强烈,既惊异又恐怖。
  清晨,我离开了喧闹的因特拉肯镇,以及汇聚在那里的庸人,来到格林德尔瓦尔德村,下榻在一家设备极好的旅馆。一进客房,里面不亮堂,也不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店家打开一扇窗户……我转过身去。这扇窗户,一下子灌进来阳光,在我看来,狭小的窗框漫溢进来的不知何物,庞大,耀
  眼,还在运动,径直朝我冲来。
  的确,从未见过如此奇妙的景象。这是一片光海,似乎就在玻璃窗外,势欲进来。涌进来的强烈效果,不亚于一颗流星突然陨落在地球上,撞击出炫目的强光。
  第二眼,我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离得并不很近。它那样子似乎在前进,但是在相当远处及时停下,还在我步履能及的地点。怪哉!它静止不动,却恍若在运动中!它行进在半路,仿佛被逮住,就地僵硬石化了。
  这种景物必须远观。近看,没有虚无缥缈的诗意,那就会觉得无比粗糙,无比崎岖,无比艰险了。试想一下,有一条脏兮兮的白色大路,也许宽达两公里,布满深沟辙道,坑坑洼洼,极为颠簸。从那里驶下来的,是什么样可怖的马车,或者是什么样的魔鬼车呢?在那之间,立着许多水晶体,并不明晃晃的,倒像甜面孔,高约15—20尺,呈现一种灰白色,有一些则近乎浅蓝色,如同某种酒瓶绿,色调暧昧而凶险。
  这面斜坡,显然是很大一片冰海的一次倾泻,而那冰海的边缘,看得见就在山巅,一条生硬的线印在蓝天上。整个景象辉映着阳光,有一种原始的坚硬,是对我们居住在下面的人极大冷漠的结果,我可以这样说吗?是一种有恃无恐的态度。因此,我丝毫也不感到奇怪,就连索绪尔1那样平和、那样明智的人,登上这冰川都不禁义愤填膺。——同样,我也深感这些原始巨物的蔑视和挑衅。我相当粗暴地对它们说:“你们不要这样目空一切!你们生存的时间比我们长久一点儿。然而,山啊,冰川啊,在我们的思想高度面前,你们这一万尺高又算得什么呢?”
  我打算走到近前看看冰川,于是从村子往下走,到达边缘,深入进去。入口有各种各样。此时,冰川开口狭窄,也不高,外观明亮而光滑。进到里面,处处滑溜,还有危险的斜坡,不知滑向何处。斜坡上方,有两三层淡蓝色的拱顶,开裂的缝隙,看上去很刺眼,那种透明表示让人提防点儿。最意味深长的,莫过于一簇美丽的花,经过多少岁月,一直镶嵌在那里,透过冰显示它那鲜艳的色彩。在那里禁锢,就肯定能保存下去。这种丧葬的长久展示,比任何死亡的形象都更令人惊心动魄: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永生,可悲地扮演着生命,永远也不可能返回大自然,回到休息的状态了。
  山民并不像我们这样看待他们的山。他们十分依恋,总要回到山间,并且称之为“坏地方”。泛白色透明的溪流特别湍急,跳跃着逃离,山民就叫作“漫流”。黝黑的冷杉林,半悬在绝壁上,似乎永远安宁,其实也有战事,也有战役。在一年中最艰难的几个月,什么活计都停工了,山民就向冷杉林发起攻击。艰难的战争,充满了危险。这些树木,伐倒了并不算完事,还必须引导树倒的方向,再牵引上路,校准木头在湍流的河床剧烈的跳动(参看朗贝尔:《放排》)。战败者往往要向胜利者索命。树木也要索樵夫的命。森林记录了孤儿寡母的悲惨故事。在女人和家庭看来,举家哀丧的恐惧,就寓于那些高大的树木之上:那些披雪的树木,远远望去,黑白斑点突显了一派阴森。
  从前,冰川是人们憎恶的对象,无不侧目而视。勃朗峰的冰川,在萨瓦称作“该下地狱的山”。在德语瑞士区,农民的古老传说,就把罚下地狱的人置于冰川。冰川就是一种地狱。狠心虐待老父亲,冬天把他从火炉前赶走的吝啬女人,就必遭报应。她受到惩罚,要同她的黑恶犬一起,永无休止地在冰川之间游荡。在最严寒的冬夜,人人都紧紧围着火炉,就能望见山上那个白衣女人冻得瑟瑟发抖,踉踉跄跄走在水晶般的冰尖上。
  在恶魔谷里,少女峰时刻发生雪崩,响起隆隆的雷鸣,这正是那些打入地狱的男爵、残暴的骑士,每天夜晚都要相互撞击,撞破他们的铁头盔。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传说,才气更高,也更可怕,以怪诞的方式表达对高山的恐惧。山里藏满了金银财宝,由一些可怕的地精,由一个力大无穷的矮人看守。在冰山城堡,端坐着一个冷酷无情的处女,她的额头戴着一串钻石,挑逗所有的英雄好汉,那笑声比冬天刺骨的寒风还要残忍。冒失的汉子登上门,来到要命的床铺,结果被锁在床上,同一个水晶妻子结成永世的姻缘。
  这也不能让人气馁。守在山上的那个残忍而傲慢的女子,什么时候也不缺少情人。总有人要攀登。猎人说:“上山是为了打猎。”登山者说:“上山是为了望远。”而我则说:“上山是为了写一本书。”我坐在桌前写道:我在阿尔卑斯山区,登高山次数之多,下深涧次数之多,恐怕不是世上所有登山者所能做到的。
  在所有这些努力中,据实而论,就是为了登山而登山。
  ……
展开
目录
序 我们的书:《鸟》《虫》《海》《山》的共同特点
第一卷
一 勃朗峰的前厅
二 勃朗峰——冰川
三 首批登临——冰川
四 欧洲的水塔
五 瑞士——湖泊与河流
六 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通道
七 比利牛斯山脉
八 比利牛斯山脉续篇
九 博朗特泉——阿奎
十 大地升起——她的呼吸
十一 地球称为大陆的两座大山
十二 冰山——极地
十三 火山——爪哇
第二卷
一 太平区域——草场
二 森林——生命之树,金树枝
三 森林的阶梯
四 高山和鲜花的梦想
五 续篇——1867年5月的瑞士
六 山脚下等待——阿尔卑斯山植物之爱(1867年6月)
七 阿尔卑斯山脉植物续篇——山花在爱中进步
八 格里松斯人之路——高山之死
九 恩加丁
十 雪与花
十一 恩加丁的命运
十二 瑞士五针松树木和人的退化
十三 我们的时间可以回溯吗?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