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科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55924
  • 作      者:
    吕春玲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本《新教师成长日记:科学,科学!》就是有心之人做了用心之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不惑”、“勤者不荒”!
    从《新教师成长日记:科学,科学!》99篇日记中我们读出了吕春玲老帅的用心,用心记录课堂中的学生和自己;用心琢磨和解读学生的内心;用心剖析和理解自己的行为;用心抓住研讨和学习的机会,“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用心发掘和建立自己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联系……清晰再现了吕老师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用心做教育!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新杯”评优课结束了。我参加的是科学学科的教学技能评比,授课内容为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以便日后再教这一课时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向40分钟要更大收获。
    本课教学按照教材编写意图,应该在讲解完液体热胀冷缩以后再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借鉴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设计的要求。但是根据活动安排,只能选择4月10号以后的课程,所以确定了选讲这一内容后,我内心很清楚的一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液体热胀冷缩学生还没有学过。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设计实验的训练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课教学难点,就在于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大概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点难,现已放在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学生只有切身通过自己设计并亲眼看到实验结果,才能真正印象深刻,并且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否则的话,很可能出现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一知半解的局面。 具体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人环节,我利用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一节好的科学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不言而喻,一切科学探究活动都源自问题,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吊足了胃口,就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这将有利于所有探究活动的展开。
    在这一课的导人中,我遵循了三个原则: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②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处理短短五六分钟的导人环节时,我将其分成了三个递进的层次:
    ①让所有学生吹泡泡,抓住他们爱玩儿的天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是他们喜欢做又极易做到的。②增加难度,,提出:“不用嘴你还能吹泡泡吗?”学生先是一愣,接着便表现出不示弱,纷纷举手支招儿:甩鼻子吹;用气球吹;让风吹;让电扇吹,等等。此时我所做的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还为下一层次的情境展开埋下伏笔。③面对他们的得意,我故作不相让,提出:“我不用嘴就能让泡泡听我的话,让它大就大,让它小就小,你们信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脱口而出“不信”。可当他们亲眼看到烧瓶口吹出的泡泡确实听我口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要找到答案的欲望之火已经不点自燃。他们立即提_出假设:是不是因为烧瓶里的空气热胀冷缩形成的?这·假设正是我想要的,,至此,后面的探究活动就顺利展开了。
    接着,根据三年级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科学实验能力的现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教师把自己置于局外,好像这节课跟自己没关系一样,任由学生“自由探索”。所以,接下来我对学生设计实验进行了有效引导:“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确实看到空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学生表现出了一脸的茫然,这是很正常的j此时就是教师应该教、应该导的地方。我并没有急于要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独立思考两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设想。接着,我请学生来前面展示自己的设计。在该生谈自己的设计时,我不时反问该生同时也反问其他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设计行吗?就在这样的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我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抽取了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用什么装空气?怎样密封?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怎么发现空气体积发生了变化?这一步实际上是在有的放矢地“教”,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以后逐步地由“扶”到“放”,在教、扶、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会越来越高,从而也在情理之中突破了难点。进行到“放”的环节时,我让各小组先讨论方案,在小组内口头说说;然后动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试试。再次交流设计研究方案时,学生设计出了10种左右的办法。
    第三,组织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全员参与,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方法,,然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记录,实验完毕,让孩子们表述自己的发现和得出的结论。
    第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向孩子们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微观视角验证他们的结论。此处我对于空气分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仅仅点到为止,不求学生认识多么深刻,只求学生能够亲眼见到气体内部膨胀与收缩的样子,变不可见为可见,学生印象很深刻,就可以了。
    第五,在探究方法和联系生活实际上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看似完成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终止,此时我依据板书帮助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原来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由于借助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这种方法学生很难想到,所以我直接给学生出示该装置,但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由于有了前面的实验设计基础,学生处理起来轻而易举,实验装置一出现,马上就有学生举起手来,提出用红水密封住烧瓶中的气体,再放入热水和冷水,看水柱的移动情况。这样做,既有对该探究实验设计原理理解的巩固,又有对探究结论的又一次加深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同一个问题可以由多种方案来证实,可谓一举三得。
    不仅如此,学生还要从课堂走向生活,所以,我出示踩瘪的乒乓球怎样恢复原状等生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或者这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第六,将评价自然地穿插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每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出又一种新办法或者敢于展示自己的方案时,我都会用最富有激情的语言给孩子以鼓励。例如,当孩子们看到泡泡真的昕我的话,立刻提出自己的假设,认为是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我马上激励他们:敢于猜想就等于迈出了科学发现的第一步,你们的第一步迈得真精彩!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我想他们一定想再迈第二步、第三步……
    ……
展开
目录
序1 享受“科学”课堂内外的精彩
序2 我认识的吕春玲老师
序3 用心做事,勤者不荒
2006年,2月—2007年06月日记节选
2006年12月01日 一箭多雕
2006年12月15日 活学活用教材
2006年12月21日 能够吊起学生胃口的提问才够好
2006年12月22日 “老师,咱们再试试吧!”
2006年12月26日 一学期快要结束了……
2007年03月07日 新学期开始了……
2007年03月16日 第一次试讲
2007年03月27日 第二次试讲
2007年03月30日 认真对待每一次试讲
2007年04月02日 第三次试讲
2007年04月06日 不要忽略细节
2007年04月09日 评优课终于结束了
2007年04月12日 《空气的热胀冷缩》课后反思
2007年04月20日 巧用多媒体,服务教学
2007年04月29日 一封没有想到的来信
2007年06月04日 “老师您等会儿,我这有份剪报您看看……”
2007年06月07日 听北大附小石润芳老师的课有感
2007年06月13日 我们的家长真好!
2007年07月
07月17日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悟,
07月19日 观察记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2007年08月
08月08日 学科教学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却有共通之处
08月10日 发现了一本好书
08月11日 第一印象
08月12日 原来小组合作学习有这么多技巧可言
08月13日 学到了一种让学生都动起来的方法
08月14日 顿悟一再谈袁涛老师的《骨骼》一课
08月15日 “3乘3等于9是因为星期一乘以芒果等于9。”
08月20日 以往犯的一个错误不能再犯了……
2007年09月
09月01日 新学年又开始了……
09月07日 上好小组合作探究的第一课
09月12日 我看到了什么
09月13日 轻松随笔,自得其“乐”
09月22日 啊呀,不好,什么东西这么软!
09月25日 今天捉蜗牛的不是我
09月26日 给教研员王老师的一封信
09月27日 植物的叶
2007年10月
10月03日 先于学生研究蜗牛
10月09日 “我觉得小鱼失恋了”……
10月15日 这绝对算是“顿悟”了吧?
10月17日 “如果把蚯蚓切成三段、四段、五段,能变成三条、四条、五条吗?”
10月18日 她用实物投影展示了一个扬声器
lO月23日 杭州之行第一日——魅力杭州
10月24日 杭州之行第二日——开启思考的闸门
10月25日 杭州之行第三日——眼前一亮
10月26日 杭州之行第四日——再次与杭州亲密接触
2007年11月
11月01日 为何不“拿来”一用?
11月02日 配合北京市学具调查,提出自己的想法
11月03日 巧留质疑,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11月09日 找个学生易操作的办法试了试……
11月16日 第二次坐在了区中心教研组的讲台上
11月19日 “谁和我比下腰、下腿?”
11月28日 小处着眼,改进实验好处多 
2007年,2月
12月06日 《它们吸水吗?》课后反思
12月14日 人为控制外界条件,就可以改变动物的生活规律
12月17日 今天向学校递交了这样一份申请……
12月19日 “老师,您跟心理专家一样!”
12月26日 关于科学记录的再次思考
12月28日 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2008年01月
01月05日 有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01月17日 本学期又快结束了,总结一下……
2008年02只
02月23日 寒假真短……
2008年03月
03月01日 好好“啃”这块骨头吧!
03月02日 分析上学期小组成绩,对小组进行微调
03月03日 “植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前测
03月19日 关于“追问”的尝试
03月23日 我的凤仙花种发芽了
03月25日 今天提交了15个动画脚本、5个视频脚本
03月30日 “植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小结
2008年04月
04月03日 今天,第一次参加说课活动,值得纪念
04月05日 课改——悄然改变着我的教学观
04月06日 再次陪儿子捉蜗牛
04月10日 今天提交了教学重难点分析和讲授课程描述文档
04月18日 洗沙——洗涤心灵
04月20日 提问要有逻辑性,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思维
04月22日 在家里做了同样的实验,为什么和课堂上结果不同?
04月23日 教参有问胚!
04月24日 感谢赵兢老师
04月26日 是的,宁静致远!
04月28日 一个拓展环节引发的“校园风波”
2008年05月
05月08日 “啃骨头”之录课
05月09日 好的提问要关注学生的思维
05月21日 再次感谢赵兢老师
2008年06月
06月01日 科学课养蚕与语文学科写作整合的妙处
06月02日 抓拍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06月05日 其他走读班的养蚕情况
06月06日 今天我生日
06月10日 我也养蚕
06月16日 “骨头”啃完了,咂咂嘴,嘿,还真有滋味儿!
06月18日 参与师慧杯征文
06月27日 有效的提问应具有探究性
06月30日 这学期过得真是太快了!
2008年08月—2009年08月日记节选
2008年08月20日 本次设计基本都尊重了教材,但实际教学时可能……
2008年11月01日 关于“反诘提问”的尝试
2008年11月11日 初生牛犊也怕虎,还懂得“谨慎”二字
2008年11月27日 利用封闭性提问,将学生最初猜想逐个击破
2008年12月29日 结题报告终于在今天出炉
2009年05月02日 白板“第一人”的反思!嘻嘻!
2009年05月07日 第三次登上区教研交流平台
2009年08月17日 中央教科所课题结题,些许欣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