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杯”评优课结束了。我参加的是科学学科的教学技能评比,授课内容为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以便日后再教这一课时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向40分钟要更大收获。
本课教学按照教材编写意图,应该在讲解完液体热胀冷缩以后再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借鉴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设计的要求。但是根据活动安排,只能选择4月10号以后的课程,所以确定了选讲这一内容后,我内心很清楚的一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液体热胀冷缩学生还没有学过。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设计实验的训练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课教学难点,就在于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大概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有点难,现已放在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学生只有切身通过自己设计并亲眼看到实验结果,才能真正印象深刻,并且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否则的话,很可能出现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一知半解的局面。 具体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人环节,我利用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一节好的科学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不言而喻,一切科学探究活动都源自问题,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吊足了胃口,就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这将有利于所有探究活动的展开。
在这一课的导人中,我遵循了三个原则: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②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处理短短五六分钟的导人环节时,我将其分成了三个递进的层次:
①让所有学生吹泡泡,抓住他们爱玩儿的天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是他们喜欢做又极易做到的。②增加难度,,提出:“不用嘴你还能吹泡泡吗?”学生先是一愣,接着便表现出不示弱,纷纷举手支招儿:甩鼻子吹;用气球吹;让风吹;让电扇吹,等等。此时我所做的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还为下一层次的情境展开埋下伏笔。③面对他们的得意,我故作不相让,提出:“我不用嘴就能让泡泡听我的话,让它大就大,让它小就小,你们信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脱口而出“不信”。可当他们亲眼看到烧瓶口吹出的泡泡确实听我口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要找到答案的欲望之火已经不点自燃。他们立即提_出假设:是不是因为烧瓶里的空气热胀冷缩形成的?这·假设正是我想要的,,至此,后面的探究活动就顺利展开了。
接着,根据三年级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科学实验能力的现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教师把自己置于局外,好像这节课跟自己没关系一样,任由学生“自由探索”。所以,接下来我对学生设计实验进行了有效引导:“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确实看到空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学生表现出了一脸的茫然,这是很正常的j此时就是教师应该教、应该导的地方。我并没有急于要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独立思考两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设想。接着,我请学生来前面展示自己的设计。在该生谈自己的设计时,我不时反问该生同时也反问其他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设计行吗?就在这样的交流、补充、修正的过程中,我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抽取了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用什么装空气?怎样密封?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怎么发现空气体积发生了变化?这一步实际上是在有的放矢地“教”,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以后逐步地由“扶”到“放”,在教、扶、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会越来越高,从而也在情理之中突破了难点。进行到“放”的环节时,我让各小组先讨论方案,在小组内口头说说;然后动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试试。再次交流设计研究方案时,学生设计出了10种左右的办法。
第三,组织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全员参与,每组选择一种实验方法,,然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记录,实验完毕,让孩子们表述自己的发现和得出的结论。
第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向孩子们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微观视角验证他们的结论。此处我对于空气分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仅仅点到为止,不求学生认识多么深刻,只求学生能够亲眼见到气体内部膨胀与收缩的样子,变不可见为可见,学生印象很深刻,就可以了。
第五,在探究方法和联系生活实际上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看似完成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终止,此时我依据板书帮助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原来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由于借助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这种方法学生很难想到,所以我直接给学生出示该装置,但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由于有了前面的实验设计基础,学生处理起来轻而易举,实验装置一出现,马上就有学生举起手来,提出用红水密封住烧瓶中的气体,再放入热水和冷水,看水柱的移动情况。这样做,既有对该探究实验设计原理理解的巩固,又有对探究结论的又一次加深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同一个问题可以由多种方案来证实,可谓一举三得。
不仅如此,学生还要从课堂走向生活,所以,我出示踩瘪的乒乓球怎样恢复原状等生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或者这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第六,将评价自然地穿插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每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出又一种新办法或者敢于展示自己的方案时,我都会用最富有激情的语言给孩子以鼓励。例如,当孩子们看到泡泡真的昕我的话,立刻提出自己的假设,认为是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我马上激励他们:敢于猜想就等于迈出了科学发现的第一步,你们的第一步迈得真精彩!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我想他们一定想再迈第二步、第三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