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很好看。幸福温馨的一家!虽然还没看完,我会好好把它看完的。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是乐观的,让我佩服、崇拜,也许从此,他们将成为我的偶像,就像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杨绛先生的描写中,是艰难的、困苦的,可是,文字中却从未流露出一丝丝的痛苦,而是浓浓温情。可以只因一点点惊喜而开心上好一阵,可以为有时间看书而庆幸。自问绝少人可以做到,而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对知识分子们极不公平甚至是虐待的日子里,却说:“有幸读了大量的书,我沦陷上海当灶下婢的时候,能这样大模大样地读书吗?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生命求生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都由国家包了,我们分配得合适的工作,只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我们不会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不合格,然后国家又赔了钱重新教育我们。我们领了高工资受教育,分明是国家亏了。”一点不责备国家,指责国家如何的错误。不抱怨不公,仅仅有的只有对此做法的惋惜,觉得不值。有如此豁达之心的人,那时有几个,现在、过去、将来又有几个?也许老舍先生看到了这段话,也会自惭形秽了吧!当然我不是对老舍先生的做法有何意见,只是惋惜,觉得不值啊!他们是乐观的,有苦一起尝,有难一起担。一家人其乐融融,三人_起便是永远温暖安定的家,所以才能撑过来。所以杨绛先生会写道当她女儿与丈夫一一离开后,那个曾经住的三里河的家已不再是家,只是个休息用的客栈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