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建“大”、“少”二城起,历史数千年,能拿来说明年代的东西除了地底下埋着的,这地面上的建筑物历经变化,它们无数次地被盖了掀,掀了又盖,到现在已经是原迹难觅,唯有能够以实物原形存在的东西也只有那些历代老砖石了。为了让人们一眼就能够看明白,在2005年进行的恢复修建中,有关方面专门把井巷子靠外的一边拉通修建成了一堵历代砖文化墙。它们是成都从昨天一路走来的原真历史背影,从那上面,我们可以读懂成都,读懂先前。
砖对于成都历史轨迹的记载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一罗列在展示墙上的历代砖垒为我们展开一道实物长廊:人们发现,在成都羊子山出土的古迹中,西周时期的祭祀台是用137万块土坯砖建造的,而4500年前的“宝墩遗址”时期,成都的先民就开始了用砖来砌屋砌城墙。在著名的金沙时期,古蜀人用竹编成篱笆再糊上泥来垒墙的同时,重要的地方如筑城墙外壁,却一定要用烧制的土砖来垒砌。在2300年前秦筑二城时石砖的应用就更加普遍,到汉代,成都把制砖推向了一个真正的砖文化时代,一些被现在捧为国宝的美术图案如《车马出行图》等被烧制到了砖面,成为中华文明史中汉像砖最重要的开篇,这为再后来的唐末扩城、两宋繁荣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经历明、清、民国的社会动荡以后,成都城市的变化都首先体现在建筑用砖的质和形上,成都后来在老皇城旧址上建造万岁展览馆的砖也被列上了文化墙,这个特别的历史解说终于让人们一目了然了这些砖在外形上的朝代区别,同时,也一目了然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与砖确有着千万年的不解之缘,因此,在成都谈古论今,一般来说,看看砖块就能断出年代,它们完全就是成都历史中最具体实在的文化记载。
在如今窄巷子32号的白夜酒吧里面还有一段用玻璃保护起来的旧残墙,旧墙原是这里与邻院之间的隔离。它高一米,厚半米,长约10来米,专家考证为清代就地取材夯垛而成的建渣墙,虽然不是砖块所砌,但是其中夹杂着久远的汉代残瓦和少量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
清朝结束以后,满城不再如先前那样封闭,渐有一些外面的因素拥进来,有一个后来传说的故事,说一位有钱的商人看中了窄巷子最东边那个院子的地势,即以重金购得,然后进行了整修重建,但随后就遭遇了商途曲折、时运不在的打击,这使得商人自己百思不得其解,请来一位风水大师指点玄机。大师看后双指一点便道破其中,他说:“这院子朝向好,地脉极深,算是块风水宝地,但重建新宅一定要保留好一样东西,那就是前人用过的旧墙砖。”按照大师的这个说法,新修门墙时旧墙砖与新墙砖混合使用,才能“新由旧生、推陈出新”。这之后,新主人果然财运有了起色。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子被拆分为几户人家共同居住,每次维修都保持了用不同时期的砖来作为墙基,如今人们还能够在窄巷子的第一座院子看到遗留在墙壁上的三种颜色的旧砖,商家入住后就直接取名叫做“三块砖”,似乎也在谨记某种“新由旧生”的院落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