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知识 新观念 新农民:全国农民读书征文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85591
  • 作      者:
    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为了推动农民读书活动开展,切实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观念,各地文化扶贫委员会连续10年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组织了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其中一些稿件已刊登在《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另外,编者从征文中选取部分优秀作品,相继出版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唱游》两本文集。《新知识·新观念·新农民》(作者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办公室)是第三本,计142篇,22万余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知识·新观念·新农民》(作者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办公室)一书为《全国农民读书征文选》系列第三本。
    《新知识·新观念·新农民》收录了《从读书到写书》、《大哥的科技促销生意经》、《党员带头科技富民》、《读书使我致富又成才》、《互联网帮我致富奔小康》、《科技铺开富民路》、《莱州农民“持证上岗”》、《老支书带头苦学老特产重获新生》、《捧着文凭当新娘》、《让嘲笑过我的人为我喝彩》、《让更多的农民具备“科技眼”》、《书本取代财神像》、《四只大箱搭成流动图书室》、《土家山寨的“新三族”》等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田畈村党支部书记郑雨良谁都知道他只读过4年书。可他却有浙江省农函院大专毕业证书,有县政府颁发的《农民高级技师》证书,有市科委颁发的“市级科技示范户”,有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奖状,更有广大农民送给他的“土专家”的称号。
    郑雨良9岁上学,四年后因家穷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放牛。晚上,他钻进大队的“农民夜校”,回来还把书上的知识讲解给爸妈听。3年后,因他会写文章,当上大队会计。21岁当生产队长时他把田野里的野辣椒等五种植物合煎用来治稻瘟病,被作为“高效省钱”的技术推广到全县应用,同时连续五年义务上山采摘松树针叶合剂给全村儿童喝,预防流行脑膜炎疾病,效果很好,得到全村人的一致称赞。
    1980年全村村民一致推选他当大队长,他首先巩固“农民夜校”,增掭设施、教室,聘请了四位老师、落实了报酬,自己兼任校长,每逢星期三、六、日晚上上课。后来,学生由原来的56人增至137人。
    到1994年,15年当中夜校为905名农民扫除了文盲,每人识字500个以上,基本上会看书写字。
    1985年他在“农民夜校”里,成立了按他自己的话说叫“农业难题研究所”,自己任所长,物色了5名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加入,主要针对农业上碰到的难题进行研究探讨。1987年,“研究所”研究出金针菇栽培配方,使金针菇配方由原来每袋0.52元下降到每袋0.27元,5年为菇农节约资金39万元。
    1989年“研究所”用当地的石灰合煎硫磺,制成水剂,防治柑橘、胡柚病虫害效果好,成本低,使3个乡46个村2833户农民受益匪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1988年他任村党支部书记,并报考了浙江省农业函授学院,成为全县第一个村干部学员。毕业后,他在夜校里。在田头、在橘园,手把手细致地把在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农民,使70%的农民掌握了种植优质柑橘、胡柚的技术。
    1998年村两委会决定将党员活动室与夜校合并,投资1.5万元扩建活动室增设设施,将各类书刊集中到一起,新购图书1050册,还增设了凳、桌、电脑、音响等设备。开设课程不但有农民急需的技术知识,还有法律常识、国家政策、时事政治,2000年新增家庭保姆班。夜校扩大了,学员越来越多,就连从贵州、河南、四川等地来打工的农。民也进来学习。夜校毕业的学
    员涌现出的胡柚、柑橘种植大户328家,黄羊养殖户3家,山鸡养殖户8家,胡柚柑橘加工户14家,每年可为农民人均增收700元之此外,每年培训家庭保姆76人次,挣回资金60多万元;学成后外出打工成为厂长、经理的21人,农业技术骨干29人,这些学员经县政府考核,获得了“农民技师”证书而被外地用人单位聘用。
    揭德群
    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文化站
    钱塘江北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2004年撤乡改建为曹桥街道。这里实现了村村建立文化中心(室),成为平湖市率先全面普及村文化中心(室)的街道,去年获得平湖市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一等奖。随着村级文化中心(室)的建立,村里建起了藏书在两千册以上的图书室和农民读书会分会,图书室成了农民们的好去处。
    “以前遇到种植技术上的难题就找街道农技人员,可人家平常工作忙,服务对象多总是顾不上我们。现在村里有了图书室,看书方便多了,我从图书中也能解决一些问题,真是受益匪浅。”日前正在勤安村图书室查找蔬菜种植技术的该村农民葛炳其高兴地对笔者说。
    葛炳其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自去年村里建成图书室后,老葛一有空就到图书室查资料,不但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难题,还得到了许多致富信息。一本《无土栽培》新技术的书使他爱不释手,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番茄、黄瓜等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石龙村养猪大户李海根也是图书室的常客,他经常去翻阅、有关养猪技术的书籍,为自己提高专业养殖技术充电补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
    百寿村党支部书记陆叶根告诉笔者,村里图书室里的书籍内容以实用、通俗为主,因为有了图书室,现在村里的文化中心成了农民求知的好地方。
    不少人丢掉麻将扑克走进图书室,每到晚上或休息日、图书室里人就更多了。村里农民兴起了读书热。
展开
目录

“土专家”的读书情
曹桥农民热衷泡“书吧”
邓州八百农民建书屋
读书全家乐保险合家欢
读书学科技建设新农村
读书引种惠乡邻
读书让表哥的日子步步高
老房申村的年轻人
“致富经”送农户
《苦菜花》读出甜生活
从读书到写书
大哥的科技促销生意经
党员带头科技富民
读书使我致富又成才
互联网帮我致富奔小康
科技铺开富民路
莱州农民“持证上岗” 
老支书带头苦学老特产重获新生
捧着文凭当新娘
让嘲笑过我的人为我喝彩
让更多的农民具备“科技眼”
书本取代财神像
四只大箱搭成流动图书室
土家山寨的“新三族”
新世纪书屋,OK! 
求知和求富
致富诸葛
自强让梦想远航
小山村里的大变化
新天地新风貌
“二把刀”成了林果技术员
范美朋和他的循环经济模式
鱼跃龙门,共奔致富路
山乡追梦人
知识,开启了心灵的那扇门
书伴人生
一路坎坷一路情
读书创业富乡村
乡里乡亲情意浓
半坡橘子红
致富不忘奉献的农家女
地毯加工让她走上致富路
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养鸡致富的“女状元”
一个勇于超越自我的人
创建绿色家庭的典范
科技让她把日子过得更好
从鸡蛋摊到电脑房
大老李的致富情结
“泥腿子”勇闯国际市场
变化
自强自立的致富女强人
“奥运”给我生活的动力
《思想录》前的沉思
爱里有阳光
表哥当方言翻译
别开生面的老年之家
陈冶仙的“文化大院”
从木匠到记者,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懂法律使我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英雄”
感悟读书
感谢读书
借书记趣
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
书改变了我的生活
书为媒
躺着读书的农民
“拣”来的乡村图书室
“三办”农民张德新
七旬老农乐当乡村“保洁使者”
八旬老人办“报”惠乡邻
花甲夫妇办“报吧”
读书让我知荣辱
二叔学讲普通话
甘当文化大餐的“小作料”
老闵头的家庭书屋
老支书的“革命传统教育小屋”
“刘福海文化大院”兴文惠民11年
农场里的夫妻书店。
前岗村有个“周末小舞台”
山村传播文明五十年
山旮旯里的读书人
为草原带来甘霖的“文化使者”
我这30年
新野有个“一人说唱团”
义务送书员
老赵立下“和谐规矩”
从小树立荣辱观
享受读书
一张借书证
一位农民放映员
一个乡村女兽医的故事
富而思乐的带头人
情系三农
“读”出文明新赵村
“一家两制”奔小康
和谐温馨一家人
家父“环保”二三事
嘉祥农民:书香伴新年
看杨俊山如何经营图书馆
清风拂面沁人心
让书报发挥更大作用
涉县“乡村书吧”见闻
桐乡20万农村妇女学科技
王妈妈作词乡土味
我的电脑迷父亲
我在村里开了个小河图书馆
小推车推起益民书屋
杏花村里说“杏花”
咱是当家人
“泥腿子”淮剧团的“文明长征”
“田园文化”的兴起
“文化户”——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形式
菜园里办书画展
单老村:先进文化喜上墙
当好领头雁带动一大片
好朋友文化娱乐团
看“白戏”不白看
美德在农家
民俗演唱队活跃博物馆
木门劲吹读书风
扭痒了心唱醉了人舞红了村
农家顺口溜演绎农村新生活
农民剧团展风采
羌山盛开“羊角花”
乡风文明看工联村
庄稼汉舞文弄墨也风流
与新农村同行
和谐宁静的家园
农民要有自己的歌唱
家乡变样了
张大婶的红薯情
婚育新风进农家
一个村民的美满生活
日新月异的变化
故乡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深山明珠
社会保障撑起人民的“保护伞”
尊老敬老四世同堂
老田和他的业余评剧团
书籍丰富了村民生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