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田畈村党支部书记郑雨良谁都知道他只读过4年书。可他却有浙江省农函院大专毕业证书,有县政府颁发的《农民高级技师》证书,有市科委颁发的“市级科技示范户”,有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奖状,更有广大农民送给他的“土专家”的称号。
郑雨良9岁上学,四年后因家穷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放牛。晚上,他钻进大队的“农民夜校”,回来还把书上的知识讲解给爸妈听。3年后,因他会写文章,当上大队会计。21岁当生产队长时他把田野里的野辣椒等五种植物合煎用来治稻瘟病,被作为“高效省钱”的技术推广到全县应用,同时连续五年义务上山采摘松树针叶合剂给全村儿童喝,预防流行脑膜炎疾病,效果很好,得到全村人的一致称赞。
1980年全村村民一致推选他当大队长,他首先巩固“农民夜校”,增掭设施、教室,聘请了四位老师、落实了报酬,自己兼任校长,每逢星期三、六、日晚上上课。后来,学生由原来的56人增至137人。
到1994年,15年当中夜校为905名农民扫除了文盲,每人识字500个以上,基本上会看书写字。
1985年他在“农民夜校”里,成立了按他自己的话说叫“农业难题研究所”,自己任所长,物色了5名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加入,主要针对农业上碰到的难题进行研究探讨。1987年,“研究所”研究出金针菇栽培配方,使金针菇配方由原来每袋0.52元下降到每袋0.27元,5年为菇农节约资金39万元。
1989年“研究所”用当地的石灰合煎硫磺,制成水剂,防治柑橘、胡柚病虫害效果好,成本低,使3个乡46个村2833户农民受益匪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1988年他任村党支部书记,并报考了浙江省农业函授学院,成为全县第一个村干部学员。毕业后,他在夜校里。在田头、在橘园,手把手细致地把在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农民,使70%的农民掌握了种植优质柑橘、胡柚的技术。
1998年村两委会决定将党员活动室与夜校合并,投资1.5万元扩建活动室增设设施,将各类书刊集中到一起,新购图书1050册,还增设了凳、桌、电脑、音响等设备。开设课程不但有农民急需的技术知识,还有法律常识、国家政策、时事政治,2000年新增家庭保姆班。夜校扩大了,学员越来越多,就连从贵州、河南、四川等地来打工的农。民也进来学习。夜校毕业的学
员涌现出的胡柚、柑橘种植大户328家,黄羊养殖户3家,山鸡养殖户8家,胡柚柑橘加工户14家,每年可为农民人均增收700元之此外,每年培训家庭保姆76人次,挣回资金60多万元;学成后外出打工成为厂长、经理的21人,农业技术骨干29人,这些学员经县政府考核,获得了“农民技师”证书而被外地用人单位聘用。
揭德群
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文化站
钱塘江北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2004年撤乡改建为曹桥街道。这里实现了村村建立文化中心(室),成为平湖市率先全面普及村文化中心(室)的街道,去年获得平湖市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一等奖。随着村级文化中心(室)的建立,村里建起了藏书在两千册以上的图书室和农民读书会分会,图书室成了农民们的好去处。
“以前遇到种植技术上的难题就找街道农技人员,可人家平常工作忙,服务对象多总是顾不上我们。现在村里有了图书室,看书方便多了,我从图书中也能解决一些问题,真是受益匪浅。”日前正在勤安村图书室查找蔬菜种植技术的该村农民葛炳其高兴地对笔者说。
葛炳其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自去年村里建成图书室后,老葛一有空就到图书室查资料,不但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难题,还得到了许多致富信息。一本《无土栽培》新技术的书使他爱不释手,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番茄、黄瓜等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石龙村养猪大户李海根也是图书室的常客,他经常去翻阅、有关养猪技术的书籍,为自己提高专业养殖技术充电补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
百寿村党支部书记陆叶根告诉笔者,村里图书室里的书籍内容以实用、通俗为主,因为有了图书室,现在村里的文化中心成了农民求知的好地方。
不少人丢掉麻将扑克走进图书室,每到晚上或休息日、图书室里人就更多了。村里农民兴起了读书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