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城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5380
  • 作      者:
    朱家健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读城记》是《时代报》“读城记”专栏的结集,是邱立本、列孚、徐德亮、王海涛、马尚龙、沈琦华等六位专栏作家对于北京、上海、香港的某个城市现象或者城市特征的记录。文字短小精悍,在《时代报》刊登时就颇受读者好评,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本散文集也能代表《时代报》七年来贴和时代脉搏、在都市人群里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定位。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上海,香港。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面貌各不相同,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光,不同的言语,不同的生活习俗。三个城市的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缤纷多元的一个生动例证。也许无人能将这三个城市融为一体,而《读城记》这本书,却将三座城市邀集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它们的风韵。邱立本、列孚、徐德亮、王海涛、沈琦华、马尚龙,六位作家,以独具个性的视野、情致和文字,对自己熟悉的城市作了生动描述,读来赏心悦目。<br>    《读城记》的作品,是《i时代报》副刊作品的荟集。这些文章,曾广受读者关注。将这些谈论城市生活的文章雅集干一处,出版成书,相信会有更多读者对它们产生兴趣。一卷在握,细细品读,匆忙中浏览曾引起的匆匆快感,或许会化成意韵悠长的感悟和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天星码头风云与花果拒绝飘零<br>    中环的天星码头搬家了。那个响了四十八年的码头钟楼,也成为时代的绝响。那些弥漫在码头附近的氛围,曾经是中环上班族熟悉的一切、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但如今一切都变了。<br>    这就是香港。一个对历史冷酷无情的城市。那些公共决策的权力者,一点也不会皱眉头、一点也不会可惜。<br>    他们听不到社会上那些微弱的抗议声音,而只听到房地产开发的声音。<br>    那些巨大的怪手推土机,很快就把半个世纪的历史推倒了,但隆隆的机器声音,推不倒人们心中的记忆。<br>    从1958年开始,从婴儿潮一代的童年和少年开始,中环天星码头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成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br>    它见证了香港的动荡与希望。1967年,香港天星小轮加价,引发了愤怒青年苏守忠等人的示威及绝食抗议。那些愤怒的群众与骚动,那些与钟声交织的呐喊,曾经是一代人压抑在记忆底层的声音,但在2006年的深秋,在这码头钟楼被拆卸的一刻,又在不少香港人的集体意识中浮现。<br>    怀念钟楼,不仅是浪漫的怀旧,也是感念那些飘远了的激情。<br>    香港的贫民区石硖尾的七层大厦,最近宣告全部拆除,引起社会的很多反弹,批评不该让这些充满时代印痕的建筑物灰飞烟灭。但政府崇尚的是“强政励治”,一点儿也不在乎历史,一点儿也不在乎这城市的记忆。<br>    但这些建筑物却在我的心版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小学时代,我念的圣多马小学就在石硖尾的隔壁,不少同班同学就住在那边。有时候下课,就在同学家玩,也发现了另一个香港。<br>    这其实是底层生活的写照。石硖尾的七层大厦,是1953年石硖尾大火后兴建,让那些在二战后逃至香港的难民不再住危险的、容易发生火灾的木屋。这也是香港最早的政府楼宇,但它的构造太简陋,住户要共享厕所与厨房,一点儿也没有隐私权。每户的面积,大约只有两百多平方叹,就像一个又一个自鸽笼。<br>    但恰恰是这些白鸽笼,成为很多香港精英日后振翅高飞的摇篮。我的一些很有成就的小学同学,当年就在这些房子里,刻苦用功,争取一飞冲天的时刻。<br>    九龙深水埠的新亚书院旧址,位于桂林街的一座唐楼,最近被无声无息拆除了,也拆走了香港历史上一栋最重要、但也最被忽视的建筑物。<br>    新亚书院是50年代初,由一批大陆南来的知识分子所创立。他们包括钱穆、唐君毅等人,都是名震一时的学者,但在大时代的变幻中,他们有一种“花果飘零”的感觉。在这个英国殖民统治的小岛,他们的文凭不被承认,他们说的中华文化与哲学被视为“浮淡无根”是“无用之学”。但恰恰是在这种艰困环境中,他们毁家兴学,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新一代,包括余英时等人;也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为香港的高等教育奠下重要的基础。<br>    桂林街这栋唐楼,其实是我童年每天上学必经之地,就在我家住的海坛街转角处。父亲也曾向我们几个小孩解说,这座破旧和不起眼的房子,里面就住了一些大学者。后来中学及大学时渐渐读了钱穆与唐君毅的书,才了解这些大学者著作的微言大义,有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文化理想精神。<br>    花果拒绝飘零,就在我童年生活转弯的地方,也在中国近代史转弯的时刻。<br>    ……
展开
目录
序<br>香港<br>邱立本<br>旺角的茶餐厅与楼上书店<br>天星码头风云与花果拒绝飘零<br>再也回不去的牛一与咖啡<br>伟大的城市需要新的血液<br>在温柔的蕉风椰雨中<br>暴食vs慢食<br>搜索最新的城市竞争力<br>岁月神探大战岁月小偷<br>味觉冒险<br>列孚<br>香港中环的云吞面<br>美国人教香港人粤语正音<br>以香港地名命名的电影<br>不想赚钱的香港人<br>奇怪的规条<br>香港的“菲律宾殖民地”<br>关于香港茶餐厅<br>香港商铺租金昂贵令人咋舌<br>补习老师——香港另一种致富途径<br>香港一餐厅专请退休人士<br>说说铜锣湾<br>北京<br>徐德亮<br>旧京·宅子·梦<br>五环以外的北京土著<br>游天文馆<br>思慕当日过年时<br>北京生活:冰火两重天<br>穿大褂穿出点讲究来<br>相声是市井的活录音机<br>思无邪<br>王海涛<br>北京语文<br>不想住在文物里<br>传说中的出租车司机<br>地坛不宁静<br>公园相亲<br>寂寞地铁<br>路过天桥<br>魔幻798<br>西直门外有稻田<br>香山废墟<br>上海<br>沈琦华<br>上海的骄傲<br>从外白渡桥回归想到的<br>记录历史的温存<br>留下记忆的碎片<br>那一场舞会<br>第一村<br>说谎<br>经济危机和环保主义<br>艺术的恩赐<br>爱的高贵和圆通<br>咖啡馆的墓志铭<br>马尚龙<br>大光明的爱情<br>来自地铁和人海<br>“厉害”的意思<br>路过了你的路<br>邱岳峰的手<br>上海男人长相<br>上海女人大观园<br>上海人活法<br>虚构荷兰式<br>伊不像上海女人<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