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皮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34538
  • 作      者:
    沈嘉禄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皮壳》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品上海书系”中的一种。《上海皮壳》中,作者沈嘉禄以五个篇章向读者描绘、剖析了上海这座城市各个方面的“皮壳”,如上海各大文化地标的皮壳、老上海人生活的皮壳、现今发生在上海滩新闻轶事的皮壳、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各种文化人的皮壳等等。所谓“皮壳”,沈嘉禄认为用古董行当里的另一个词“包浆”来解释似也可行。可以说,他所指的皮壳已不仅限于外在的物质层面,而且是皮壳之下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新民周刊》的主笔,沈嘉禄行文温润又不失犀利。犀利源于他作为记者的职业本能。温婉源于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天生的人文关怀。这两种特质也好像是文章的“包浆”,让人越读越有味。文章之外,全书还另有多幅照片辅佐,其中多为作者自己平日得意之作,也有尔东强、雍和等人作品。好图与好文一起讲故事,可谓给书又加了层鲜亮的皮层。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美食家。 受聘岗位:《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 回家作业: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紫瓯乾坤》、《暗香浮动》、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出版,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广州文艺》、《山花》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 日常操练:有《徘徊酒缸边》、《饮啄闲话》、《等待月亮的石头》、《消灭美食家》、《今夜,我们穿唐装》等多种散文集出版。 业余爱好:逛地摊,淘几件价钱不贵的旧瓷器、老家具。听京戏和交响乐,看画展。看电视烹饪节目。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皮壳》是“精品上海书系”一种。继《上海FASHION》之后,我社“上海书系”日益成为知名品牌。去年推出的“精品上海书系”(第一辑)市场反响不俗,今年《上海皮壳》作为该书系第二辑中一种旨在掀起新一波“上海热”。
    《上海皮壳》中,作者沈嘉禄以五个篇章向读者描绘、剖析了上海这座城市各个方面的“皮壳”,如上海各大文化地标的皮壳、老上海人生活的皮壳、现今发生在上海滩新闻轶事的皮壳、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各种文化人的皮壳等等。所谓“皮壳”,沈嘉禄认为用古董行当里的另一个词“包浆”来解释似也可行。可以说,他所指的皮壳已不仅限于外在的物质层面,而且是皮壳之下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新民周刊》的主笔,沈嘉禄行文温润又不失犀利。犀利源于他作为记者的职业本能。温婉源于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天生的人文关怀。这两种特质也好像是文章的“包浆”,让人越读越有味。文章之外,全书还另有多幅照片辅佐,其中多为作者自己平日得意之作,也有尔东强、雍和等人作品。好图与好文一起讲故事,可谓给书又加了层鲜亮的皮层。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在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怀旧,上海人的精神咖啡》,刊登在《海上文坛》上,掌门人吴亮笑着批评我:“侬写得太认真了。”他的意思我明白,《海上文坛》上的文章都是随意轻松的,而我用力一过,未免一本正经。但这个选题应该抓到了民众的痒处,此稿后来被《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这篇文章带有一点新闻调查的性质,我在文章中罗列了一些当时悄悄发生的社会现象,比如童谣回响、儿童游戏重返弄堂、老上海黑白照片和月份牌等旧时遗物被用于装点餐饮场所、老三届知青成群结队回到曾经埋藏青春与理想的北大荒探访、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传奇、旗袍走秀、唐装回归甚至传统本帮菜复兴等等,我希望将这个话题写得轻松些,想不到“怀旧”这个词像一把钥匙,经岁月一遍遍擦拭上油,一下子打开了许多上海人的记忆之锁。
  为什么上海人如此怀旧,而且成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外部原因至少有几个方面。
  社会发展太快,转型太过迅猛,人到中年的上海人(往往是社会主流群体)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就被卷入一个陌生的新时期、新环境。在这个过于迅猛的转型过程中,上海人失去了许多东西,比如固有的彼此依存的人际关系、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这些东西像烟云一样散去,抓也抓不住,只能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安慰自己。
  社会矛盾的纠结,也使中老年朋友发觉自己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价值观已经被热情拥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年轻一代所抛弃,自己的行止突然变得不合时宜,落伍了,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在精神上倍感失落,倍感孤独,倍感惶恐。诚如出生于苏联的美国作家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所言:“现代的乡愁是对神话中的返乡无法实现的哀叹,对于有明确边界和价值的魅惑世界消逝的哀叹;这也可能就是对于一种精神渴望的世俗的表达,对某种绝对物的怀旧,怀恋一个既是躯体的又是精神的家园,怀恋在进入历史之前的时间和空间的伊甸园式的统一。” 再有一个原因,上海本来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可以一切从零开始。移民从整体上说都是怀着一颗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承认的野心而来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因为户籍制度等原因,上海成了一个严防死守的城市,在各方面极其傲漫地排斥、抵制外省人,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上海人的优越感和排外心理。
  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堤坝终于出现决口,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冲进上海,改变了上海的居民结构。
  坚守了几代人的礼仪规则受到了嘲笑与颠覆,经几代人养成的生活习惯、契约精神被粗率扭转。不错,查查上海人的根底,大多是移民而来的,但一旦成为上海人后,就很看重这个身份。而现在,上海的中老年朋友被挤到狭窄的城市角落,甚至被排挤出主流社会。那么为了确认自己上海人的身份,就需要通过怀旧来证明自己曾经辉煌过,曾经见识过大世面,是与鲁迅、巴金、梅兰芳、周信芳、贺绿汀、周小燕、赵丹、周璇、胡蝶、陈歌辛、刘海粟、吴湖帆等名流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又与哈同、沙逊、黄楚九、黄金荣、杜月笙同饮一条江里的水的。
  ……
展开
目录
上海的皮壳
外滩,怀旧的走廊
苏州河口的帆影
爱神花园与四明村
八佰伴的苹果,老码头的梨
托一杯咖啡,守望在田子坊
《广陵散》在新天地响起
国际饭店,城市文明的一个原点
记住土山湾
马勒别墅的童话
多伦路,诸神渴了
海派的虹口
从小世界俯瞰老城厢
香槟美酒老皮壳
罗马柱崇拜
卢湾,常在我梦里
男人的皮壳
镬焦香
米缸
老大昌的碎蛋糕
留在北蔡的“两朵花”
令人感慨的“红色小提琴”
有关大仲马的一起顶包案
一切从一只喇叭箱开始
“做人家”的N个细节
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
头等大事
我爱厨房
兔年,不吃兔子
朱家角的老报纸
杜月笙与“高桥爷叔”
黄楚九,敢于冒险的“新上海人”
旧闻恍惚如昨
他者的皮壳
假面酒会
金字塔尖的舞蹈
五爷在上,不再豪迈
危机中的戏剧性商战
唐宝宝的月饼
端午·雄黄·原形
请对“小白菜”微笑
仁者红烧肉
圣约翰的老歌
让电表飞
两元钱也算维稳成本
“本爷不收假钞”
“马路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日本值得敬重与惜别吗?
赵本山吃上海人“豆腐”
想飞到广州吐口痰
去外婆家
文化的皮壳
海派唐云
纪念一位写小说的淑女
与白桦老师谈老歌
带有体温的鲁迅
应缘我是别茶人
周柏春买蛋糕
鹭鸶的乡愁,是彩色的
方世聪的色粉浪漫
石库门里的画画老头
韩天衡的感恩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雍和的人文情怀与城市精神
手表是有灵魂的
再见,久保麻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