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是林青霞近5年所写的46篇散文的结集,虽是旧作,但该书记录她19岁以《窗外》成名后多方面的人生经历,字字真实深刻。《窗里窗外》共分为六个章节:“戏”里说的是她的出道故事、拍戏的甘苦、对于作品的内心话;“亲”谈她的家人亲情;“友”则书写她与挚友的交往,细谈她与三毛、黄霑、张国荣、龙应台、琼瑶、徐克等人的往来互动;“趣”是她的生活记趣,有旅行见闻,也有她与影迷的邂逅;“缘”则书写她一生难忘的相遇,像是和记者的友谊,和季羡林的会面之缘;“悟”里记录了她对人生的体悟和感动,以及她向圣严法师求道的故事。此外,书中还完整收录了林青霞一些未公开的照片。
一百年前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开启了香港电影之路,那是 黑白无声电影的年代,记录了百年历史的变迁,变到现在的彩色宽银 幕加上电脑特技。一路走来,中国人的电影,走出了香港,走出了台湾, 走出了大陆,走到世界上许多角落,捧回无数的国际大奖。身为中国 电影人怎不感到与有荣焉? 七二年从街上被人领入影圈,拍了第一部电影《窗外》,从此改变 了我的命运。如果说我平均每年拍一部戏的话,那得拍上一百年。我 的电影生涯跨足了七零、八零、九零三个年代,历经了电影的三大潮流, 也是我人生的三个阶段。 七十年代的唯美文艺爱情片。 八十年代的社会写实和诙谐喜剧片。 九十年代的武侠刀剑片。 七三年我来香港宣传《窗外》,香港人被我的清纯所吸引。媒体给 了我一个“清纯玉女”的称号。《窗外》票房录得六十五万港币,当时 对文艺片来说是相当高的票房。我一夜成名。 至今《窗外》没有在台湾上演过,一九七四年台湾上演我的第 一部戏,是刘家昌导演的《云飘飘》,当时西门町大排长龙,卖座 四百万。从此我片约不断。七二年至八零年我总共拍了五十五部戏, 其中五十部是唯美文艺爱情片。那个年代的台湾还在戒严期,民风保 守纯朴,电检尺度很紧,我们这种片子最受欢迎。现在的情爱片关系 很复杂、层次也丰富,有同性异性恋的,有政治色彩做背景的,有讲 前世今生的。我们那时候的爱情片非常简单,就单纯是男女谈恋爱, 多数是男追女,几乎每部戏都有父母角色的参与。很容易拍,不用搭景, 不需造型,阳明山的别墅我们都拍遍了,服装自己带,导演前一天告 诉你带几件衣服,你回家就自己配,化妆梳头也可自己搞定,一部戏 三十个工作天,两个月内就可拍完。 琼瑶小说改编加上俊男美女最受欢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观众 更是疯迷。当时制片只要签到秦汉、秦祥林、林青霞、林凤娇其中两 个人的合约,就可拿到新、马片商的资金,也就可以开镜了。所以媒 体称那个年代是“二秦二林”年代,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手上同时都有 几部戏。我最高纪录是同时间有六部戏在拍,忙起来两个礼拜没上过床。 男女主角一到片场就找床,见了床倒头就睡。有一次我靠着墙站着就 睡着了,导演喊:“预备!预备!”才把我吓醒,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 那段轧戏的日子。 成名带来的压力和长期的体力透支,我就像快断了的弦似的,终 于承受不了了。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我离开了电影世界,到美国 加州进修和享受自己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 在美国的十五个月,拍了一部谭家明导演的《爱杀》。这部戏是非 常讲究的奇情戏,也稍带血腥,导演为了要表达一种冷的感觉,整部 戏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拍摄,戏的背景以蓝、红为主,在我的电影里是 第一次有美术指导(张叔平)。从这部戏开始我进入了电影和人生的另 一个阶段。 八三年三月回到台北,电影界已经大移位,文艺片不再受欢迎。 八十年代台湾解除戒严,电检尺度放宽,电影类型也多样化。这十年我 尝试了各种类型的戏,没有一部是唯美文艺爱情片,电影里也不再出 现父母的角色。也许是时代改变了,开始崇尚自我感觉的关系。起初片 商对我持保留的态度,直到拍了朱延平导演执导的诙谐喜剧片《红粉兵 团》,票房再创佳绩。从此又开始了我的轧戏生涯,甚至是港、台两地轧。 七十年代是戏里文艺戏外也文艺,常在人情的压力下接了不少不 想接的戏。八十年代是戏里江湖戏外也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情 况下也接了许多不想接的戏。拍徐克执导的《蜀山》后跟香港结了缘, 八四年拍林岭东导演的《君子好逑》之后,就在香港待下了。香港信 息发达,电影也较国际化。香港人不讲人情,不求人,合则来不合则去, 我没有了人情的包袱,也不再身不由己,拍了些比较考究的电影。 因为时代的改变,港台电影开始陆续到大陆出外景,九零年第一 次到长春、哈尔滨拍摄《滚滚红尘》,这是以大时代的动荡期作为背景 的爱情故事,也因为这部戏我得了唯一的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九一年接拍《东方不败》,《东方不败》之后的十七部戏里有十一 部是武侠刀剑片。徐克拍《东方不败》的念头是因《蜀山》而起, 八三年拍《蜀山》有两个镜头,是我站在水中的大石佛像上,一身红, 挥舞着衣裙转身邪魔似的狂笑。下了戏导演以坚定的眼神跟我说,将 来他会找我演一部戏。八年后他来找我,要我演企图一统江山的教主 “东方不败”,是个男人,我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对他有信心。 这部电影的票房是想象不到的好。这部戏带起了武侠刀剑片的潮流, 九十年代大部分电影公司找我演的都是反串男人的武侠片。 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九四年的二十二个年头里,我从飘逸的纯情 玉女,演到刀里来剑里去的男人,见证了人世间的浮浮沉沉和电影 潮流的起起落落。拍过一百部戏,演过一百个角色,其实,林青霞最 难演的是林青霞。 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
——蒋勋
她的文字流畅,简洁,许多小品,写得亲切感人,我这才惊觉到她在写作上的才华。她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描写,只是自然而然的,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或是她的人生小体验,她某段时期的心路历程,一篇一篇,写成了这本散文集。
——琼瑶
纵然不是同一辈的人,她字里行间的执着和操持我不再陌生,偶尔灵光乍现的感悟甚至给过我绵绵的慰藉:我们毕竟都是惜福的旧派人。
——董桥
曾有许多个凌晨深夜,我和美枝听见传真机呜呜响声吵醒,不必查看即猜得到是她传来稿子;第二个晚上,又是凌晨深夜,稿子又来了,原来是修订版;再来往往又有第三版第四版,林青霞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写出的每个字词,好坏美丑,她都尽了力去承担。
——马家辉
她的美,是由内心焕发出来的,唯其真,唯其诚,方能有诸内而形诸外。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Keats)曾谓: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观乎青霞其人其文,的确是这句名言的体现与诠释。
——金圣华
刚刚结束的香港书展,林青霞一枝独秀,成为本届书展的热门。几乎横扫国内媒体的重要版面。下面是《南方都市报》评论:
推荐它,不仅仅因作者是林青霞
正如林青霞对自己“作家”身份的强调,息影整整17年,林青霞此番重出江湖,并不是作为明星跨界玩票出书那么简单——林青霞是个能写之人,书中的散文作品,是她自2004年来在《明报》、《南方周末》等华文报刊中专栏的结集。
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作者是林青霞。
这样一位在电影圈中传奇了大半生的绝世美人,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着别于其他任何一位作家的独特角度;她提及的一些人事物的过往细节,本身就是珍贵的影史轶事。推荐这本书,却也不仅仅因为它的作者是林青霞。那有如行云流水的流畅文风,以及对人生与世情入木三分的体悟,即使把它们当做纯文学作品来阅读,也足够令人回味悠长,唇齿留香。如同作家琼瑶在序言里说的,“这个窗里窗外的青霞,正在用成熟的心态,走进另一个境界。她不再饰演别人,她开始找寻自我,甚至是在‘发掘’自我。在发掘的同时,她也发掘着人生的真谛。这样的青霞,我实在喜欢。”
重庆晨报报道:
什么是大腕?大腕就是她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她的传说。林青霞,就是这样的大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