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8534
  • 作      者:
    林沛理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林沛理,香港资深评论人。《亚洲周刊》、《信报》、《明报》及《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香港电台个人意见节目《讲东讲西》嘉宾主持。著有《影像的逻辑与思维》、《香港,你还剩下多少》、《能说“不”的秘密》、《破谬.思维》、《精彩的偏见》。

展开
内容介绍

  《反语》为香港著名评论家林沛理杂文集,分为五部分,谈及香港、政治、经济、民主、教育、80后、媒体、电影、文化名人、明星等。文章风格独特,逻辑严明,持之以据,主旨鲜明,论述简洁有力。
  《反语》收入80多篇评论,有把香港现象当作文本般阅读和分析,也有从人的角度去理解香港现象、张爱玲、龙应台、韩寒、余秋雨、迈克尔?杰克逊和王菲,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权威那般服从,或者偶像那般崇拜。
  文章试图探讨在充满剥削、操纵和奴役的现代社会,个人如何可以活得更清醒和更自由。电影是长期关注的艺术形式及创作媒介,故本书也论及大陆与香港电影作者的得失、两地影业的发展、香港电影的身份危机,以及电影与权力及社会价值的关系。最后一部分思考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涉及文字的力量、话语权及软实力等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林沛理一直是一个说话“带骨”的人。广东话“带骨”就是话中带刺,永远用一种批评的角度。我希望,他这本书,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冲击,因为那种“带骨”的表达,其实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力的。
    ——闾丘露薇

    在香港文化界,林沛理自成一派,卓立独行,很有自己的一套。以《反语》月旦文章,需要有交手对象,他几乎跟我所有尊敬的前辈都曾交手,可见其勇气。在重视读者诠释的社会,真正与文本对话的,往往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都在光影中瞻前顾后,林沛理却能乐在光影,不止自我陶醉,更令读者都沉醉起来了。
    ——沈旭晖

    香港少数的文化精英。
    ——罗大佑

    张大春与李敖的青筋暴现和破口大骂,其实是对龙应台的“转弯抹角式恭维”。尤其是李敖,竟然为了促销而用上《大江大海骗了你》这个书名,使人一看到这本书,还没有打开,就几乎听到里面拼命挣扎的声音。
    ——《一味靠“故”》

展开
精彩书摘
  香港大学的尴尬 「著作常被引用固然可喜,但倘若香港最高学府对社会问题噤若寒蝉,那是不是更令人惭愧?」 每个月最怕收到的邮件,不是提醒我钱永远不够用的信用卡月结单,而是像杂志一样厚的《香港大学毕业生议会通讯》(Convocation Newsletter)。怕的,是又会看到校长徐立之、系主任、教授和学生,像众星拱月那样,笑容可掬地围住某个捐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十亿给大学的地产商合照。也厌倦看到那些关于哪一年拿到什么学位的香港大学(港大)毕业生,在社会上怎样出人头地的消息。还有那些数字:屡创新高的筹款数字,以及大学的世界排名。
  作为香港的最高学府,港大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为社会各界培育领袖,特别是要为政府训练管治精英。从经济学角度,大学不仅是一个“ 生产”知识型员工——大学毕业生——的机构,也是一门靠知识型员工— —教授、讲师和研究人员——来运作和招徕的生意。大学要在价高者得的人才市场上具竞争力,便必须有雄厚的财力。于是,筹款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很多大学自校长以降的管理及行政人员的本业和正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拥抱建制、奉承权贵,完全顺理成章。大学里面多的是聪明人,你又怎能期望住在玻璃屋子里面的聪明人会掷石子,或者咬那只给他们喂食的手? 只是到今日,我还是天真地相信,大学除了有它的功能性之外,还应有其更高的目标。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做社会的“逆我”(critical self):本着良心,基于公义,运用扎根于事实与逻辑、知识与理性的方法去挑战权力、月旦政事、评论社会和介入公共议题。换句话说,大学要维护和彰显理性批判与深思熟虑之后提出异议的学术传统。它不应只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用学问来“为无权无势者出力,为无声无息者发声”的地方。无怪乎所有伟大的大学,从哈佛到芝加哥大学,从牛津到上世纪的北京大学,都是公共知识分子和批判型思想家的温床。你甚至可以说,所谓最佳学府,就是可以让最优秀的学者,理直气壮而又无后顾之忧地批评政府和大企业的地方。
  大学要做社会的“逆我”,便必须与建制保持批判性的距离(critical distance),并且培养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而自省的能力,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港大最缺乏的。
  在上周公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之中,香港大学虽然无法打入二十强,但仍以第二十一名成为所谓“亚洲最佳学府”。身为港大的毕业生,本应觉得与有荣焉,但我只觉得讽刺。这个由英国杂志《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拥有路透社的信息公司汤森·路透(Thomas Reuters)合办的排行榜,排名占分最重要的是论文引用,其次为研究表现及教学。徐立之接受访问时表示,百多名港大教研人员因著作常被引用,已被评为世界最顶尖百分之一的科学家,证明港大致力从事研究的方向及政策正确。
  教研人员的著作常被引用固然可喜,但倘若香港的最高学府与里面的饱学之士,常常对千疮百孔的社会问题噤若寒蝉、视若无睹,那是不是一件应该令人觉得尴尬,甚至惭愧的事情?最近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革新,原来二十多篇课文被剔除,包括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阿Q正传》。新增的课文之中,有一篇很值得香港几家大学的校长细读。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大学必须有大学的宗旨,而大学的宗旨不可以不正大;因为“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宗旨既乖,趋向自异”。他又说,若师生只是要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法律学堂和商业学校,又何必到北大?跟着这几句话,蔡元培是对北大的同学说的,但我认为香港的大学的教职员更要洗耳恭听: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香港作为标本
香港大学的尴尬
被打入冷宫的“常识”
通识教育培养批判力
假象与欲望绑架香港书展
香港人不懂得玩英文
英文的无孔不入
香港人的粤语乡愁
香港城市生活的力学和美学
玻璃就是城市的本质
商场在香港人生活中的角色
港人去哪里抽烟?
寂寞不寂寞
中产阶级的永恒困境
对富豪从崇敬到憎恨
贫穷与我们常在
富得只剩下一层豪宅
香港走到拐点了吗?
反高铁究竟反什么
错误口号与错误心态
被驯服的他者
重估香港价值
台湾行,香港不行?
香港社会的精神分裂
香港人主体性失落
港人新主体性的关键
英国核心价值与香港——香港人的“非典型被殖民者心态”二之一
香港为何是殖民特例?——香港人的“非典型被殖民者心态”二之二

第二部分 谁又懂得
谁又懂得张爱玲
张爱玲的反讽秘密
张爱玲的警世寓言
张爱玲与伍尔夫
认真审视龙应台
龙应台的感伤主义
一味靠“故”
绝版的韩寒
政治公关师余秋雨
可惜挥霍了白先勇
谁也不可以活两次童年
艺术作品的“改造性的提升”

第三部分 娱乐至死
拒绝Facebook的理由
Facebook的代价
维基揭密的壮观幻象
香港观众需揭竿起义
香港电视的另类迷奸
免费背后的巨大成本
香港是一个滔滔不绝的“谈话城市”
沟通与窃听的艺术
文化民粹主义的悲哀
媒体的选择与担当
传媒对名人的病态包装和炒作

第四部分 另一种影像敘事
李安是狐狸不是刺
张爱玲不相信眼泪
李安未解放性压抑
她将自己释放出来
女性的罪与罚
早就说过的故事
写给自由的情书
走出悲情的海角七号
中国电影与香港
中国网民是品味判官
“艾滋孤儿”的真相错位
功夫梦里的西方心态
电子游戏化的电影
延伸乐趣与考验智商
香港电影怎么了
香港电影作者已死?
香港电影:春梦了无痕——“寻找香港电影的香港性”二之一
香港电影挥别香港性——“寻找香港电影的香港性”二之二

第五部分 所在之处
中国妈妈的软权力
虐人又自虐的婚姻
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节节败退
中文将会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吗?
中国可以输出什么文化?
也谈中国受挫之痛
马可波罗式的敬畏
不期而遇的台湾经验
大悲当前,谦卑无语
我失掉的澳门
用庄子修正资本主义
过度自信的代价
马克思主义卷土重来
文字力量不容忽视
当性与政治纠缠
言论自由与冒犯的权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