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政治生涯的辉煌绝笔
一切都是从那场震惊中外的事变开始,又在那次事变中突然结束。悠悠岁月,往事如烟,许许多多的沉浮与际遇都在脑海里淡忘消逝了,唯有那场事变,至今仍清晰如昨,连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少帅与“最高统帅”之争1936年12月11日晚,古城西安。
这天的夜幕,降临得似乎特别早,天还未黑,路上就再难见到行人。
北风飕飕吹过,将严寒刺向一幢幢房屋和冻凝得没有丝毫热气的夜灯。树上已没有了叶片,光秃秃的树枝直插寒霄,影影绰绰的雁塔和城门在暗夜里显得分外凝重可怖。
突然,从夜幕中闪出两道雪亮的灯光,犹如两柄利剑,劈开了沉沉的黑暗。一辆锃亮的豪华“菲亚特”轿车风驰电掣地从街上驰过,直奔金家巷公馆。
车内仅有两人。坐于一旁的警卫,十分紧张地注视着亲自驾车的长官——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执监委员、西北“剿总”副司令官张学良。此时,他一脸铁青,双手紧攥方向盘,一双眼睛追随着灯光,似乎也要穿透前方的黑暗。
这天下午5时,张学良接到电话,出席蒋介石离开西安前在临潼华清池举行的告别宴会。在众位“党国要人”杯盏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张学良因抗日之事,再次与蒋介石发生争执,受到蒋的严厉训斥。36岁的少帅愤然落座,抓住酒杯,连连豪饮,最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大厅。
张学良明白,这将是他同“最高统帅”之间的最后一次争执了。当一切语言都无济于事之时,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唯有求助于另一种方式。
此时此刻,张学良的脑子里再次闪过了近两月来他和蒋介石之间接二连三的冲突。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来西安布置“剿共”,抱怨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作战不力。早就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感的张学良起身慨然陈词,要求结束同胞间的这种相互厮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联合抗日。不料蒋介石一听,大为恼怒,骂张学良是“中了共产党的魔术”。并宣称:“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决不轻言抗日。‘攘外必先安内’是我们既定的国策!你们决不可被共匪蛊惑。”其时,张学良和杨虎城早已秘密同共产党方面进行过多次联系,并达成协议,停止敌对行动,联合抗日,在西北形成了共产党、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局面。10月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写信给张学良,要求他向蒋介石转达联合抗日、互派代表谈判的建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