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王戎云①:“与嵇康居二十年②,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③。”
【注释】
①王戎(234-305):字溶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好清谈,与阮籍、嵇康为竹林之游,是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武帝时因从伐吴有功,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惠帝时累官尚书令、司徒。仰慕古人蘧伯玉,看到天下将乱,于是“与时舒卷”,不以世事名节为意,以求自保。八王之乱中一直随惠帝被众王挟持,后薨于郏,谥曰元。
②嵇康(223-262):字叔夜,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先人本姓奚,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后避祸至钰,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姓嵇。为曹操曾孙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有奇才,卓荦不群,丰神俊逸,博洽多闻。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崇尚老庄,常言养生服食之事。不满司马氏擅权,菲薄汤武周孔,为礼法之士所嫉恨。为钟会谗害,被司马昭所杀。有《嵇中散集》。
③喜愠(yun)之色:喜悦或怨恨的脸色。愠,怨恨。
【译文】
王戎说:“我和嵇康相处了二十年,从未见他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神色。”
一七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①,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②,和哭泣备礼③。武帝谓刘仲雄曰④:“卿数省王、和不⑤?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袭父爵上蔡伯,为颍川太守,太傅从事中郎庾颇见而叹日:“峤森森如千丈松,虽嫘珂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迁中书令,为武帝司马炎所器重,曾参与灭吴谋议。因太子(即后之惠帝)不聪明,劝谏武帝:“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家富性吝,为世所讥,杜预称其有“钱癖”。大丧:父母之丧。当时王戎遭母丧,和峤居父丧。
②鸡骨支床:瘦骨嶙峋,支离床席。鸡骨,形容瘦弱憔悴的样子。支,支离,形容精神萎靡、涣散的样子。
③备礼:礼数完备周到。
④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昭之子。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大封宗室,种下皇室内讧的祸根。刘仲雄:刘毅(?-285),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莱州)人。为人“方正亮直,挺然不群,言不苟合,行不苟容”,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仆射。正直敢言,曾指责武帝卖官鬻爵之非;为官清廉,“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指出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⑤数(shuo):屡次,常常。省:看望。不(fou):同“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