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的气质和才华是属于诗的,四十年代曾有人称他为“拜伦式的诗人”①。巴人(王任叔)在评论他的小说时,写下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莎士比亚的华丽+拜伦的奔放+道斯托以夫斯基的颤鸣=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②这个特点也见于他的收入本书的几篇作品。翻开端木蕻良的小说,那充满自然力的奔放的情感和浓郁而充沛的滚滚而来的激情,简直使你透不过气来。自然这也由于他的语言。在传达东北方言的风骨和力度方面,端木蕻良在东北作家群里边是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的。他的语言文字相当富有表现力。大地在他的笔下仿佛飞动起来:“无边的大地显现出一种单纯的颜色,在窗口外面流泻过去”(《大地的海》)。他能把无生命的森林写得虎虎有生气:“不知是那一朝代,山上卷来一阵风,或是什么过往神灵,路经此地,为了好玩在袖里洒出一捧雪松子来,到第二天这漫山漫谷穿起了巍巍的甲胄,发出虎的啸声,雕的飞鸣”(《柳条边外》)。这些散发着大草原的晨露和泥土的馨香的语言,十分契合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特有的气象和雄姿。从收入本书的《初吻》里,你还可以看到端木蕻良的另一副笔墨,温馨的、柔婉的而又伤感的。
萧军的艺术世界是刚健而质朴、遒劲而深厚的。他本人是一条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他写小说“行文犹如作人,他要的只是本色”③。本书里的中篇小说《鳏夫》,便颇能反映萧军的人格本色。而他最有艺术气魄的作品,是长达八卷的长篇小说《第三代》。这部近八十万字的作品把读者带进了本世纪初偏僻的凌河村和繁华的长春城,波澜壮阔地展示了东北城乡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凌河村的农民,到羊角山的“胡子”,从豪华的地主庄园,到阴森的官府监狱,从达官贵人的府第官邸,到穷苦百姓的街头酒店。众多繁杂纷纭的场景,在作者的纵横开阖、跳荡腾跃的结构方式的处理下,显得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充分显示出萧军概括生活的磅礴气势和宏大魄力。
骆宾基被视为东北作家群里的“怪杰”。当他四十年代在大后方接连拿出了若干篇给人以异样的感觉的小说的时候,读者一定不免于吃惊:这还是曾写下了《边陲线上》的那个骆宾基吗?他能够把在一般人看来是最枯燥、最少戏剧性的题材,写得韵味无穷、耐人品咂,如本书中的《北望园的春天》;他不像端木蕻良和萧军那样,在表现对象世界时把自己也“烧”在里面,而是冷静地与对象世界保持着“距离”,就像你在收入本书里的《红玻璃的故事》所看到的。他的长篇小说《幼年》以儿童的心灵视角来感受生活,创造出一个童趣盎然的艺术世界。骆宾基凭借这份思索生活和探寻人性的独特艺术才能,赢得了读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