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学名元(玄)瑛,法号曼殊,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珠海市)人。1884年(光绪十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叶商人,母亲为日本人。
生母在曼殊才三个月时,与曼殊的父亲脱离关系,不知所往,遂使曼殊被骂是异族生的私生子,往后备受欺凌。这即是曼殊诗中经常提及的身世之悲。1899年自横滨归国,在广州蒲涧寺削发为僧,后犯戒被逐,重归横滨读书。1904年,再度出家,法号“曼殊”。遂以“苏曼殊”、“曼殊上人”行世。有 “革命诗僧”之称。后加入南社,又曾在国内外到处漫游,遍访亚洲各国寺院。1907年春,与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等人在日本组织“亚洲和亲会”,旨在反抗帝国主义。同年与鲁迅等人筹办《新生》杂志,未成而罢。遂又远游爪哇。1909 年,与陈独秀、章太炎、黄侃等人过从甚密。此年作诗颇多,且质量极好。常自称“近得数绝”、“得稿盈寸”。1918年5 月,苏曼殊因肠胃病病逝于上海,年仅34岁。著有诗集《燕子龛诗》,小说《断鸿零雁记》等。今有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五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行世。曼殊是有奇行怪癖之人。他的身世、行为、思想和才情都甚为奇特。他博学多才,诗文俱好,又擅绘画,精通英、日、梵等多国语言,有译著若干。他平生又有许多怪癖,其中最关键的要算是“吃癖”,后来竞死于此。他平日嗜食无度,归国之后,看到国事日非,自己又无力救世,遂至于伤感消极,颓唐之中益更狂食乱餐,实是自戕身体,企求解脱。他的挚友陈独秀评说:“曼殊的贪吃,人们都引为笑柄,其实正是他的自杀政策。他眼见举世污浊,厌世的心肠又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以求速死,到底由乱吃乱喝的结果,成为了不可救药的肠胃病死去。” 曼殊的诗格调悲凄,缠绵悱恻中有着浓烈的幻灭感。他的诗大概有两大主题,其一是怅思个人的情感经历,其中包括异族私生子的身世、遭遇,以及几段不如意的感情;其二是慨叹国家兴亡,笔触往往在今昔对比中,写出江山萧索的衰世惨象。
前人对苏曼殊的诗歌有评如下,可资参证。高天梅《愿无尽庐诗话》评:“曼殊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而笔下尤有奇趣,定庵一流人也。”郑逸梅《南社丛谈》又云:“曼殊诗,风华逸宕,雅类晚唐杜樊川,有却扇一顾,倾城无色之慨。” 罗琼宇《苏曼殊诗酬韵集·序》:“以天纵之才,超尘绝尘,诗在骨里,非食人间烟火,天籁之声,特假以呜。”黄沛功《燕子庵诗·序》:“不知者谓其诗哀艳淫冶,放荡不羁,岂贫衲所宜有;有知者以为寄托绵邈,情致纡回。纯祖香草美人遗意,疑屈子后身也。”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题解】此诗发表于1903年10月7日《国民日日报》,署名苏非非。原题两首,此处选一首。汤国顿,或作汤觉钝,广东人,康有为学生,是曼殊在吴中公学任教时的同事。
1903年4月,沙皇俄国觊觎中国东北,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无理要求。留日学生成立“拒俄义勇队”,抗议沙俄的无理侵犯。苏曼殊参加“拒俄义勇队”,为救亡奔走呼号。这一举动遭到他表兄的反对,断绝了对他的接济。曼殊在不得已之下,于同年九月归国,执教于吴中公学。与他一起共事的包天笑后来回忆:“曼殊从日本渡海而来,即到苏州,神清貌癯,穿一破旧之布衲,我等延之在吴中公学教书,时居喜作画,为我画一《儿童扑满图》。……扑满者,隐为扑灭满清之意。” 首句诗人以“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自许,抒发了自已的情志。晚清时局较乱,欧洲列强入侵中华,清政府又未能有效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导致了汉人开始质疑满族统治的合法性。当时,狭隘的汉族民族主义盛行,到处都是提倡反清、排满。曼殊表明自己“不帝秦”,不止是不臣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而且也不甘做清廷的臣子,有明显的反清态度。次句“茫茫烟水”有两指,一是他从日本渡海而来,二是他若是不遂志,宁可蹈海自杀,将此身付与茫茫海水。他的满腔孤愤都化作点点滴滴的泪水,洒于题赠给朋友的绢画上面,与朋友们共勉,希望一起同心合力为国家谋前途。
诗人气节高蹈,诗风苍凉悲壮。
蹈海鲁连不帝秦(1),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2)英雄泪,洒上鲛绡(3)赠故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