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学古文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59819
  • 作      者:
    束有春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束有春,1956年3月生,江苏仪征人,文学硕士,研究员。长期以来,虽然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但能始终以一个学人长期养成的求真务实精神来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先后发表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美学、民俗学、文物学等方面的论文60多篇,参加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校订并出版《册府元龟》115卷150多万字,该书荣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另出版有《中国历代婚姻事典大观》、《江苏文物古迹通览》、《江苏戏曲文物研究》等书籍多种,其中《江苏戏曲文物研究》荣获2008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称号。《理学古文史》是作者积十余年之功而完成的又一项研究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理学古文史》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读与思考,力图勾勒出理学古文发展史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还理学古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有的地位,以期弥合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缺环。<br>    《理学古文史》认为,理学古文是伴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出现而诞生的,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唐时期,到了宋代才逐渐形成规模,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宋时期的一些散文大家们也往往是理学思潮的积?倡导者和实践者;而一些以理学家面目出现于中国文化史上的人们,其充满理学味道的古文也往往是情采勃发,代表了当时散文的主流方向,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散文史上别成一调,自有风味。这种文化学术史上的两大阵营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和屏障,而是有着天然的相融相通、优势互补之处。正是理学古文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散文史自中古以来,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理学古文:<br>    在“文道观”夹缝中潜滋暗长<br>    “古文”一词,从文体上讲,原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发展至中古以后,它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和后来的科举应用文体而言。最早将散体文言文称为“古文”者,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指出:“愈之为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自此,中国古代散文又被别称为“古文”。<br>    “理学”又称“道学”,主要指宋儒糅合佛老以阐释义理、性命,以传承孑L孟儒家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想。理学虽诞生于宋代,但理学古文的产生却必须追溯到唐代中晚期,并且又与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有关。<br>    理学古文发展史研究的序幕必须从中唐揭开。<br>    第一节  “文以载道”观与唐宋八大家古文系统<br>    唐宋古文家们所致力于复兴的古文道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渊源有自的。所谓韩愈倡导的“道统”,抑或是唐宋合璧形成的“唐宋八大家”古文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有其根本所系。对于这一问题的简略回溯,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在“文道观”夹缝中潜滋暗长起来的理学古文,不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更能让我们领略到它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长河中有着海天一般的领域,它白成体系,别有洞天。<br>    ……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章  理学古文:在“文道观”夹缝中潜滋暗长<br>第一节  “文以载道”观与唐宋八大家古文系统<br>第二节  《复性书》对理学古文的促萌<br>第二章  宋初古文复兴与理学文化氛围的孕育<br>第一节  古文复兴中的理学文化因素<br>第二节  宋初“理学三先生”与古文<br>第三节  范仲淹古文中的理学精神<br>第三章  北宋古文主流与理学基本精神<br>第一节  欧阳修的道德文章<br>第二节  曾巩之文与理学<br>第三节  王安石之文与理学<br>第四节  “三苏”之文与理学<br>第四章  二律背反:理学家古文的说教与情采<br>第一节  周敦颐及其《爱莲说》<br>第二节  张载及其《西铭》<br>第三节  “二程”及其后学之文<br>第四节  朱熹及其后学之文<br>第五章  宽容与禁锢:理学古文的不同命运<br>第一节  古文家的宽容<br>第二节  哲学家的扬弃<br>第三节  政治家的禁锢<br>第六章  理学精神对辽金文风的渗透<br>第一节  理学精神对辽国文风的渗透<br>第二节  理学精神对金国文风的渗透<br>第七章  理学古文在元代的复苏与振兴<br>第一节  耶律楚材理学古文的承启作用<br>第二节  许衡理学古文的北风南折<br>第三节  刘因理学古文的廓大气象<br>第四节  吴澄理学古文的典雅富丽<br>第五节  虞集理学古文的雅训平和<br>第八章  明代:理学古文的前后异响<br>第一节  “明初三老”及其理学古文<br>第二节  明代中期理学古文的主导地位<br>第三节  明代末期理学古文的反动<br>第九章  清代:理学古文的沉寂与崛起<br>第一节  清初理学古文的沉寂<br>第二节  桐城派理学古文的崛起<br>第三节  理学古文的再次沉寂<br>第四节  曾国藩与桐城派古文的中兴<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