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以歌谣为中心的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3532
  • 作      者:
    马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全球化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性“非遗”热的本土化运动向广度和深度演进,这一新的世界性文化理念在实践中正遭遇两难尴尬或某种暂时性迷失。该书从文化人类学学科体系和民族志方法论出发,立足当代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实践、知识社会史以及民族志反思等理论视野,将“歌谣”被遗产化的过程从文本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梳理,贯穿一种“批判反思”的理论关照。该书不仅陈述了歌谣如何参与、适应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通过对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歌谣及歌谣活动的关注,探讨了有关歌谣的文化活动与当前政治、经济、商业、旅游、全球化的关系,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反恩。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以往对花儿的研究,多限于文艺学角度,形态描述和研究构成了主流,尽管有些花儿的研究文章表现的是人类学、民俗学的概念,但是作为文化系统的花儿研究还是不够,尤其是把这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的诠释和研究。
    其次,缺少多学科参与和跨学科视野,尤其是人类学的缺席,导致了花儿研究的裹足不前。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中,“花儿”文化活动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很欠缺,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花儿及花儿活动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都局限了在全球化及本土化情境下,对花儿这一整体文化的全面和立体的理解。花儿研究的这种状况及其造成的局限,在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大背景中日益显示出来。
    通过1950年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花儿集的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花儿集的编辑和收集都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首先,最为明显的,我们知道花儿是以情歌题材为主的一种山歌,但在已经出版的花儿集中,编者往往只收编了部分精选的花儿,对于一些被认为是猥亵的花儿则排除在外,有的收集起来又将内容删改。政府所历时二十年的中国民歌集成工程中,没有将民间有性色彩的艳情歌和直接言性的民歌收集起来,这是一个缺憾。其次,1950年以后出现的新花儿,劳动歌、生活歌的数量增多,有的反映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歌唱新生活,有的则是为了配合当时政策宣传,而情歌为主的传统花儿的数量则减少。关于这一点,在后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本书的选题价值
二、本书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及国际认同
一、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三、社会意义及其启示
第二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态势
一、遗产保护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三、遗产地空间规划成为趋势
第三节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几个图式
一、文化学、游记学角度的研究
二、民间文学过渡到以形态描述和研究为主的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征候
第一节 文化空间中族群身份认同的工具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提供的独特视角
第三节 从文化整体观看文化生态的保护
第四节 从文化变迁视角看文化的动态保护
第五节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文化阶层化的风险
第六节 从主客位的理解看地方性知识

第三章 歌谣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第一节 中国古代歌谣学术溯源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歌谣运动”再研判
一、沿歌谣的定义及文化意涵打开视角
二、原则和方法:歌谣研究中产生的定例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学
第四节 歌谣释义
第五节 非典型性梳理:从钟敬文到葛兰言
一、民俗学家钟敬文对歌谣的研究
二、人类学家葛兰言对《诗经》的研究

第四章 歌谣的文化视图
第一节 口头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歌谣的主要体式扫描
一、号子
二、山歌
三、小调
四、爬山歌
……
第五章 歌谣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第六章 “原生态文化”的本真性、味觉与社会变异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社会整体发展审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