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往对花儿的研究,多限于文艺学角度,形态描述和研究构成了主流,尽管有些花儿的研究文章表现的是人类学、民俗学的概念,但是作为文化系统的花儿研究还是不够,尤其是把这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的诠释和研究。
其次,缺少多学科参与和跨学科视野,尤其是人类学的缺席,导致了花儿研究的裹足不前。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中,“花儿”文化活动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很欠缺,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花儿及花儿活动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都局限了在全球化及本土化情境下,对花儿这一整体文化的全面和立体的理解。花儿研究的这种状况及其造成的局限,在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大背景中日益显示出来。
通过1950年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花儿集的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花儿集的编辑和收集都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首先,最为明显的,我们知道花儿是以情歌题材为主的一种山歌,但在已经出版的花儿集中,编者往往只收编了部分精选的花儿,对于一些被认为是猥亵的花儿则排除在外,有的收集起来又将内容删改。政府所历时二十年的中国民歌集成工程中,没有将民间有性色彩的艳情歌和直接言性的民歌收集起来,这是一个缺憾。其次,1950年以后出现的新花儿,劳动歌、生活歌的数量增多,有的反映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歌唱新生活,有的则是为了配合当时政策宣传,而情歌为主的传统花儿的数量则减少。关于这一点,在后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