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文国史三十年.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82203
  • 作      者:
    孔庆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1、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堂堂爆满的最牛课程,常吸引校外人士打着“飞的”来听课。看看上课场面就知道有多火,同学们已经坐到讲台上去听课。
  2、北大王牌课程再现。北大“民选”最受欢迎的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
  3、绝非汇编作品,绝非拼凑之作。孔庆东全面系统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指导现实生活特别有用,补上人生最重要一课。
  4、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本书能让人透过中国文学的表面现象看到中国30余年政治发展的本来面目。一个领导干部光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国文国史的发展脉络,常常会好心办错事。
  5、孔庆东这个人从来不肯好好讲文学,他是在讲历史、讲政治,他用犀利的语言和对文学现象的深刻领悟,揭示藏在文学面纱背后的残酷政治本质。
展开
作者简介
  孔庆东,祖籍山东人,孔子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北大教授,主攻现代文学,兼及家事国事天下事。平民立场,学者深度。有《47楼207》、《空山疯语》、《超越雅俗》《正说鲁迅》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文国史三十年(1)》以孔庆东2011年春夏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整理成书。整理时秉承实录精神,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保留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
  《国文国史三十年(1)》首次将场场爆满的北大中文系王牌课程向大众敞开,通过生动的讲解揭示深邃独到的思想,与读者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文、国史和国人。
  《国文国史三十年(1)》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其间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评点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一批文化精英,揭秘1917年以来文学背后的政治斗争,揭示出文学面纱背后冷酷的政治本质,指出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政治的一面镜子。
  最最吸引眼球的是孔庆东一针见血的时局点评,看似简单、执拗,口出狂言,但掩不住其文史知识的深厚和充满哲理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点评在文中比比皆是,与市面上哗众取宠的历史解读书相比,这本书在生动幽默之外,极大地增加了深度。
  本书收藏曾庆龙先生的彩色插图21幅,全部是充满思想力量的图文漫写,特别幽默而智慧。

相关视频: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些年来,孔庆东在北大中文系主讲过现代文学史,他的课一直大受欢迎,来捧场的“旁听族”也很雀跃。据说学生“民选”北大十佳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真羡煞我也。我在北大教了30多年书,也没有这个“福份”。
  他的课有亲和力,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所以得到学生的喝彩。庆东把他讲课的部分录音稿给我发来,我看了,果然如此。如今这些精彩的讲稿出版,使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孔庆东的一流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难得的“再教育”,令我十分欣慰!
  庆东讲现代文学喜欢“穿越”,讲着讲着就联系到现实生活。他讲“五四”联想到现今对这份遗产的不重视,甚至扭曲、颠覆,太可惜了。讲鲁迅必定论及“国民性批判”至今未过时,而且还很迫切,现实社会许多乱象早在鲁迅笔下就讨伐过了,现在又沉渣泛起。讲左翼文学,他用很多精力阐述左翼精神的当下意义,联想到当今类似“包身工”的残酷现象,让人感到一种很沉重的民本情怀。
  孔庆东的文学史是鲜活的,思想饱满的,带有现实批判的锐气。相比之下,现今许多碎片化的、琐屑的的研究,那些 “穿靴戴帽” 仿汉学的文章,就愈加显得无聊与苍白。我并不认为讲课非得处处联系现实,但作为一门时代感与思想性都很突出的现代文学课程,本来就是很“现实”的,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回应或参与社会现实,和现实对话,参与当代价值重建。
  孔庆东讲课思路非常活跃,他不满足于只讲文学史,同时要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或者说,他要通过文学来讲“国史”。这个志向大了去了,未必都能实现,却也体现一种文学史观,一种叙史的方式。其实对此我是有过怀疑的。几年前,我曾写过文章表述,思想史不能取代文学史,那是考虑到当今宏大叙事仍然太多,动不动就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文化史的填充材料,忽略了文学研究审美的、个性化的探求。这种状况现今仍然很严重。但值得宽慰的是,孔庆东的文学史虽然在几种“史”之间穿梭,但基点始终还是文学,重点还是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他对不同作家和文学史现象的分析,是紧扣着创作来进行的,这种分析并不只是为了以文证史,也为了显现各种不同的审美风致,启发与导引审美的愉悦。
  更显个性的是孔庆东的那种放达,他把博客文风带进了课堂,打乱了常见的有板有眼的授课系统,弱化了直线性的史的脉络,不时插入轶闻史事,又不断以“问题”冲击思维,使课堂氛围极为活跃。不只是词采的活跃,更有思想的活跃。现在大学老师的心思很多都不在教学,学生上课也往往提不起劲头,庆东能把课讲得有趣,激发学习的兴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大学 温儒敏

  真是亮得刺眼。
  孔庆东的书出的不少,也很好看,但绝少有一本像《国文国史三十年》这样下功夫的,单是里面的插图,就相当出人意料。
  书一翻开,忍不住先看完的并不是文章,而是里面的整整二十幅漫写。那些漫写真是许久不见的好作品。轻描淡写的幽默,却深刻得力透纸背,放射出难以抵挡的思想光芒,直看得人忍俊不禁,热血沸腾,看完了折回去还要再看,最后竟涌起一种久违的饥饿感,好像还没吃饱,要再吃上几幅才心安似的。
  这可是我先前绝没有想到的。
  有这样一幅图,讽刺的是当今的一些“官僚知识分子”既不忧国亦不忧民,每天热衷于自己找乐子的现象。画家解读了孔庆东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多的是享乐精神,少的是侠义精神。玩弄任何东西,那个细微,不得了,鼻烟壶都能分好几百种。” 画面中几个中年男人,围着看斗蟋蟀,瞪眼张嘴,得意洋洋地傻乐着。可笑的是,斗蟋蟀的地方并非只是一个小小斗盆,而是立着一只顶天立地的罐子,上面写着“弘毅蟋蟀大斗场”,可见这斗场的看客是越来越多了,斗场的生意竟是越发光大了!
  尤其这“弘毅”二字用的最妙。《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本为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之意。可怜这里的“弘毅”,被玩物丧志的“官僚知识分子”们忘到了九霄云外,祖国和人民,责任与义务早已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了位置。
  如今到政府衙门里走一走,就会知道有些官僚真是“高雅”得不得了,有玩古琴的、玩玉的、玩瓷器的、玩红木的、玩闻香的,这些人,与市井小徒有何区别?他们又何尝不是玩物丧志的一代官僚呢?
  ——媒体人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就是权力史。文学史强行规定了谁重要、谁不重要。一个作家在一个文学史里,他是占一章,还是占一节,还是只占一个小自然段,这是一个文化权力的秩序。
  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你以为一天到晚摇头晃脑读一点《三字经》,读一点《弟子规》就叫传统文化了?清朝人比你读的好多了,清朝照样亡国了。
  我经常鼓励现在的80后、90后,不要听有些人瞎忽悠,说你这不行,那不行。100年前的80后、90后也是到处被人家看不起,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结果怎么样?人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那批人,不就是80后、90后吗?
  大家一辈子一定要读几本硬书,读硬书的时候很苦,但等你读完了,你会感到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因为世界上的大师你都给拿下了,你这一生可能都不会遇到他,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必然会在你将来的工作中跟你再一次相遇,这个时候别人都忘了,大部分人当中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个时候只有你是专家,这就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不知道今天那些吹捧胡适的“汉奸”们,他们读不读书?那些真想当汉奸的,你也要当周作人这样有学问的汉奸,汉奸也当得“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当了汉奸,你还得读我的书,真乃汉奸当中的“豪杰”。
  郭沫若写《凤凰涅槃》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灵感来了,一头就跑出去了,就开始写,别人看他跟有病似的。这首诗登上了代表那个时代诗歌的最高峰。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看见一个同学突然跑出去,我从来不加制止,他是灵感来了。
  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写政府工作报告的,当然不能写成现在这样的政府工作报告,那正是我们中文系堕落的一个象征。政府工作报告要写得好,要写得让人热血沸腾,要写得言之有物。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团结不起来呢?是因为圣贤的道理很好,可是只有圣贤才能读懂,别人都读不懂,人民怎么能团结起来呢?
  我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哪有孔子做得绝啊?秦始皇他笨,他做了那件事,后人都恨他,认为他很残暴。孔子做得很巧妙,孔子说我做一个古典文学整理,一整理,全整理没了,前面三千年成300首诗歌。
  在中国传统里“史”字地位非常高,具有神圣的价值。中国的文体有金字塔这样一个体系,有一个层次的区别。最高级是经,一般人写不了,经是圣人写的。你不能说我回家写本经,经不是你写的。那么普通人追求的,能够写到最高层次的文本叫史。你如果参与历史的写作,那你就进入了神圣家族。
  虽然我是孔子的直系传人,但是我个人的立场是坚决反对搞“孔教”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思想都不能定为一尊,无论是孔子,还是斯大林,还是丘吉尔,还是希特勒,还是肯尼迪,还是林肯,都一样。任何思想定为独尊,就有问题,就有非常大的问题。
  人劳动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文学的。按照鲁迅先生的描述,人累了之后就哼几声,然后别的人跟着一块哼。哼出一种乐律来,里面加上几句骂人话,老板真黑心啊,真呀么真黑心!这是最早的文学艺术。而且是有流派的,这边叫“杭唷杭唷派”,那边派流叫“哎哟哎哟派”。这是鲁迅想象最早劳动中产生的文学。
  唐朝的青年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世界早晚是我们的,每个人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而且真有那么多人实现了梦想。
  知识分子真正成为臭老九的时候是元朝,而且这不是骂人的话,这是规矩。元朝把人分为十来等,第八等级叫娼妓,第九等级叫儒生,第十等级叫乞丐。知识分子位于娼妓和乞丐之间,所以知识分子特别恨元朝。
  鲁迅先生说的好,肥大的不一定是狮子,倘是牛羊,肥大便不是好征兆,所以我一直反对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肥大的阶段,我中华乃肥大之国也。
  一个时代、一个朝廷走下坡路,到了末日的时候有一个标志,就是它已经不能吸收真正的人才。真正能够改天换地、有一番作为的人,如果能够被吸收到体制中去,就说明这个体制是有活力的,可以延续。
  假如晚清的科举考试能够吸收洪秀全、鲁迅、孙中山一直到毛泽东,能让这些人一考就考上榜眼、探花、状元,那清朝绝对延续下去。你的体制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收进去,那你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你的人都是水平低的人。可是恰恰把优秀的人推到自己的体制之外,有本事的人考不上,那么这些人就要成为你的敌人。
  先觉者与群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对立、紧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先觉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救群众,可是群众经常要害先觉者。鲁迅发现先觉者很多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群众之手。如果死于敌人之手,那还算死得其所。死于群众之手,而且是你正要救的群众,这是最惨烈,最悲伤的一种死。
  ……
展开
目录

现代文学史序(温儒敏)
第一讲 每个字都可疑——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从何时开始
最保守的观点
最新的观点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现代”
怎样看是否具有“现代性”
研究现代文学史要注意的问题
警惕汉学家思维,别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
到处喊“接轨”,“接轨”年间的三个问题
第二讲 每个观点都可疑——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现代文学的性质
周作人:新文学真不是新玩意
郭沫若:新文学是民间与士大夫两种形式的综合统一
何其芳:新文学是旧文学的正当发展
胡适:中国这两千年只有死文学
胡风:新文学是世界进步文学的支流
主流说与支流说的悖论
王瑶、唐弢、严家炎:新文学之新在于民主与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末:集体失语
20世纪末的努力:重写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改造民族魂
“现代”什么时候算完:1949?1976?
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悲壮
抗战分水岭
第三讲 中国文人的上辈子——两千年文学回顾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区别
表现对象不同:“假自由人”农民工与欺上瞒下的知识分子
创作手法不同:中国的“主义”忒多
通俗性与现代性的矛盾:道理讲得再好,老百姓听不懂咋办
思维方式不同:人人神乎其神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相同之处
好作品都来自于满腔郁闷——发愤著作
谁说好事都是你做的,坏事统统不许写?——实录精神
自古文人多情困——抒情意识
懂的人懂,不懂的永远不懂——追求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的回顾
文学的起源:“杭唷杭唷派”与“哎哟哎哟派”
汉大赋与汉帝国:吹牛特有感染力
唐文学: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宋代文学:都想给你上一课
元曲与明小说:时代不给力,神仙也白搭
晚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回光返照的近代文学
儒家文化的回光返照
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
中国精神缺少了蛮性
语言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工具
言文一致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最大变革
民族国家是自我认同的精神共同体
富国强兵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语文出事了
文言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有审美价值
成也白话,败也白话
白话恢复了中国的侠义精神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现代文学拉开帷幕
第四讲 天天都有新鲜事——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新青年》开辟了文学革命的新时代
千万别小瞧青年人
民主科学顶个“球”
一到乱世,孔子就被搬出来当神拜
蔡元培改革北大,《新青年》移民北京
独裁下的民主
没上过大学的梁漱溟也当上了北大教授
长辫子辜鸿铭的一夫多妻制
《新青年》的猛将们
“五四”运动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孔、反传统
对传统文化到底质疑什么
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为造势,兄弟演双簧
第五讲 天下大乱了——文学革命的内容
新旧文化大比拼
语言与载道:世界变坏了怎么办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
白话成为国语
整理国故运动:到底谁更有学问
北大“暴徒”的爱国行动:“五四”运动
新思潮
思潮毛毛雨,雨过地皮湿
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和社会主义
新文学社团出现
新文体出现
拿作品说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新文体之一:再烂也是新诗
新文体之二:随便的感想就是杂文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克服自身危机的伟大变革
第六讲 谁也绕不过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
不重新解释鲁迅,社会就变不了
没读过鲁迅和毛泽东,就闭嘴不要谈中国
唯其伟大,故招来集中火力的批判
鲁迅生平
原名不叫周树人
中华民族的家道中落
读野史树立人民立场
祖父考场作弊,少年看透赤裸裸的人生真相
可怜的学历:一个不能吸收真正人才的体制一定会亡
中国的症结在于缺少爱与诚
健壮而麻木的中国人
婚姻:我可以不幸福,但母亲不能不幸福
鲁迅的井冈山时期
回国任教,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
假如历史不给他机会:窝在教育部里的中层干部
假如人生没有路:那就随便找一条路先走走
老大出山:现代文学第一篇《狂人日记》
第七讲 谁也够不到的鲁迅
呐喊时代
《狂人日记》:规定谁是精神病就是多数暴政
《孔乙己》:人人鉴赏别人痛苦的黑暗时代
《药》:先觉者往往死于群众之手
《我之节烈观》:请给中国的女人一条活路
《阿Q正传》:提醒那些健忘的国民
彷徨时代
新文化运动退潮,鲁迅进入彷徨期
一个日本女人引发的兄弟失和
魏连殳:鲁迅的精神侧影
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爱情:与许广平相遇
30年代杂文: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时代寓言《故事新编》
拼命做、随便死
鲁迅的精神
怀疑精神: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现实精神: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绝望精神: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第八讲 中国文人的第一次——早期新诗
新诗的萌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早期新诗作品
《尝试集》:胡适的第一次
会写诗的不一定是诗人,诗人是一种气质
重要进步:沈尹默《月夜》
以欣赏古董的态度理解早期新诗
《小河》:新诗的第一首杰作
郭沫·若与新诗社
1921,新诗社成立
第九讲 人人都在怒放——新诗的发展
人剑合一的纯粹诗人郭沫若
诗集《女神》:铺天盖地的大破坏
《天狗》:如今的北大还有几只这样的天狗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可抑制的冲动
《炉中煤》:祖国,就像我深爱的姑娘
湖畔诗派:《妹妹你是水》
精炼的小诗
纯美的冰心:永远生活在童话里
充满哲思的宗白华
冯至: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理性的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
外冷内热的爱情诗:《蛇》
第十讲 个个都是文曲星——新月派与象征派
新月派:一个死在天上,一个死在水里,一个死在枪下
重建诗歌的新月派
中文系的一种骂人方式:这人喜欢徐志摩
新诗的实验工程师朱湘
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就要让人读不懂
穆木天:透明是不美的
农民诗人臧克家
雨巷诗人戴望舒
后记:我讲现代文学史(孔庆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