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台湾沦铁蹄,菽庄始筑鹭江湄。座中尽有吟骚客,杯底能无悲黍诗。光复故园怀俊杰,流连山水寄襟期。后人莫笑癫狂甚,诸老当年别有思。”①菽庄吟社的创立及沿革,与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甲午(1894年)海战、乙未(1895年)割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及社会变故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林尔嘉在鼓浪屿创建的菽庄花园紧密相连。该社虽然地处厦门,但始终都与台湾社会声息相通,其创作内容充满对日据下台湾故土的“黍离”之悲,其废立兴替无不与近现代台湾社会荣辱存亡的历史命运相依相循。换言之,菽庄吟社就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它以文学社团的特定形式,反映并折射出近现代以来台湾社会沧桑变迁的曲折历史过程,蕴含着特定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厦岛如桃形。……若论形势,大、小担,浯屿,门户也;鼓浪屿、白石头、胡(湖)里、高崎、五通、玉沙坡,咽喉也;石码、嵩屿、澳头,通漳、泉要道也。区区孤岛,拓而言之,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高雨农氏谓:关天下之故,比诸杞缘陵、郑虎牢,洵知言哉。
厦门,宋称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又名嘉禾里。太平兴国(976年-984年)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元因之,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江夏侯周德兴筑厦门城,厦门之称始此。城完,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至鹭屿、鹭门、鹭江之称,究未知所本。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据厦门,设思明州,旋废。后虽曾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兴泉永道,概称厦门。
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思明县,厦岛脱同安县而独立。旋升府。二年(1913年),府废,仍日思明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