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葡萄甲天下
李宝柱
接近中秋的一天,我们迎着送爽的金风,来到这燕山怀抱的葡萄王国宣化古城。
宣化,地处京包线上,离首都北京三百六十多华里。秦为上谷,汉置广宁,清改置宣化县,为宣化府治,现归张家口市,当平津与内蒙交通之要冲。据宣化区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宣化因为是古沙陀国的王都,所以古宣化城早已驰名四海,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因为有“甲天下”的葡萄,很早就博得举世的青睐。
所谓宣化葡萄甲天下,一是宣化葡萄种植面积之广,美化山川园林之盛;二是它的营养价值之高,他处少有相匹。
因此,连中午我们也没顾得小憩,便由宣化葡萄研究所的冯惠芬同志,春光乡老葡农李荣同志陪同,乘吉普车且驰且停,来领略宣化北苑十里葡萄林的风光。
我们先饱览了东窑子接天一碧的葡萄林。跨过小桥流水,即到了草帽山下,较多的时问欣赏了大自然的杰作,少示人工雕琢的艺术画廊。从葡萄林的南端向北抬头看上去,排排葡萄架廊,一廊高似一廊,廊廊倒挂珍珠,在阳光下闪着醉人的绿。假若你依山势沿廊间水渠随梯田攀登,真可谓步上天堂。冯惠芬同志告诉我们,仅春光乡的葡萄园,就有两千七百多亩。这里的排架是他们在古老的棚架的基础上改革试验的一种新架。她强调这种排架的优点是透光、通风,你看,两个着红的姑娘正在那里喷药,宽廊穿梭是多么自然。
可是老葡农李荣同志却坚持说,要说采光面广美观,还属他家承包的葡萄园里那古老的棚架式样。啊,古老的葡萄棚架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品呢?于是我们一行立刻跟着李荣老汉前往,以饱眼福。
好啊,这李荣一家承包的葡萄园。我们一下子好像来到了神苑仙境。你看,那一座座绚丽多姿的葡萄架,有的像孔雀开屏,翠扇临风,有的像皇妃头上缀满宝石、珍珠穗的凤冠。围观皆然,浑圆一体。如果穿行在棚架中间,就仿佛走进了别有洞天的翡翠宫殿。如果临高俯视,则那一座座古老棚架的形状,又宛如碧玻璃的漏斗,或似莲叶承盘。可惜我们同来的女画家没有古代玉环、飞燕般体态轻盈,不然跃了上去,真可谓飘飘欲仙。
啊,这种上似漏斗,下似凤冠的葡萄架。你那古老的历史,究竟能上溯到多远?
关于宣化葡萄栽培的年代,据说始自张骞通西域的西汉,虽无正史可考,但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载:“元太宗时中贵可思不花奏采金役夫及种田西域与载葡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即今宣化)徙万余户充之……”又据金人刘迎的《上谷》诗中所云:“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看来,宣化葡萄远在辽金时代就有栽种,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可是,在座的主人李荣却自豪地坚持说:依照他爷爷的爷爷所传,这宣化葡萄确是张骞通西域时,由一个老和尚从新疆:带回来的葡萄藤。最先植于上谷慈恩寺的,后来逐渐扩植于人家小院。甚至方圆百里的同种葡萄,也都是由上谷的葡萄藤栽植的。那时人家栽植葡萄主要是为了美化庭院和乘凉,所以才发明了这四面受光,漏斗架式的形状。现在所有人家院里的葡萄架,都是古老的沿袭。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说法,李荣老汉又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去参观花园巷。
花园巷在城中西北角,因这里从前曾有座玉家花园而得名。
当我们顺小巷走来,经过每家临街的高大门楼或短柴扉时,都不禁被人家院里葡萄的清香吸引而留步。看,是谁家院里,年轻的媳妇在葡萄架旁抖展刚给丈夫洗过的衬衫?又是谁家的院里,几个活泼的幼儿,在葡萄架旁,正跳着阿姨刚教会的拍手舞?虽说是飞逝的镜头,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不禁脱口赞道:啊,家家小院娇,朱窗绿葡萄。
正在且行且咏,赞赏不绝,忽然李荣老汉指着左边一家人家的后院说,“瞧,这就是玉家花园了”。一面向这家的主人打着招呼,穿过天井,来到这家的后园里。
啊,好一个宽敞的所在。又一圆似漏斗的葡萄架,其中有一棚架,更觉拟古之巧,别具其奇。据说这一棚架下,就是当年花园的主人消暑弈棋之处。
原来这玉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年间诗人王墨庄的藏书处,后为邑绅玉氏购人,修建了园林。如今虽没了当年的亭台楼阁、绿瓦红墙,但依旧花木扶疏,渠水涓涓。园中的葡萄,也更比营时繁茂。
这园中的葡萄看来比别处成熟的早。这家好客的主妇,早令她的大女儿,荷来一把剪刀,仰首咔咔几下,剪下几嘟噜葡萄,给每人品尝。
我不是植物学家,只觉这葡萄的味道比别处的甜香,这引起热心的葡萄通冯惠芬同志的一番宏论。她说,所谓宣化葡萄甲天下,主要甲就甲在我们现在品尝的牛奶葡萄的食用价值上……
噢,原来宣化葡萄的主要品种就是白葡萄。因为它状似乳头,故俗称牛奶葡萄。牛奶葡萄以果皮细腻,粒粒如晶莹的宝石而惹人喜爱,它以果实肉厚,多汁甘甜,具有特殊的清香味成为鲜果宴中夺魁的佳珍。以它酿酒可“益气、培力、强志……”而被人誉为健身之宝。
谈到它的皮薄肉厚,多知的主妇插嘴说:“那可是名不虚传,你只要用刀片将白葡萄皮轻轻一刮,就可将皮剥下。还可将熟葡萄切成薄片,以供上客。老人们常讲,‘刀切牛奶不流汁’,我亲试过,一点不错。”她并谈到,明代有一个姓张的妃子,是宣化人,因为她把娘家的白葡萄带进过皇宫,皇帝食后龙颜大悦,于是下了一道御旨,命宣化府每年给皇宫进贡白葡萄。从此,每年当九月九重阳到来的时候,宣化至北京三百六十里的山间小路上,便热闹起来,葡农们挑担或者赶着毛驴驮子,还有驼铃叮当的骆驼队,把一筐筐白葡萄运往北京,京张铁路修筑之后,宣化白葡萄更是誉满全国,乃至如今举世闻名。现在,宣化白葡萄远销许多国家,畅销香港。给国家换来大量的外汇。像北京、广州的葡萄宴,都视宣化葡萄为上品。
宣化葡萄之所以能举世夺魁,只因燕山多宠,使宣化这块沃土,温暖适宜,干湿适度,天时地利人勤,葡萄享受到了生存繁衍的优异条件。
宣化位于北纬40°34′,东径115°2′,海拔约610~620米。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北有燕山为屏,南有洋河、大清河、柳川之水滋润。人杰地灵,久积高超园艺之术,可谓得天独厚。宣化葡萄怎能不享誉天下呢?
我们走出花园巷时,已是繁星满天。忽见城东南方向,“宣钢”上空一片红光映天,使这醉人的葡萄之乡,更增添迷人的色彩,正如诗人米野所说:“半城葡萄半城钢”。
啊,令人神往的宣化,令人垂涎的宣化葡萄!一旦亲临其地,亲品佳珍,怎忍即刻离去?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宣化城时,是夜明月高悬,宣化古城街头还不时传来叫卖葡萄之声。火车站的站台上,一筐筐葡萄正装上列车,单等汽笛一鸣,那丰收的歌儿和葡萄的香甜,将随着列车向祖国四面八方飘去。
选自《散文》1986年第3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