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晏、欧、柳永之后,大拓词境、别开风气、一新天下人耳目的是横放杰出的苏轼。他和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文学集团,纵横驰骋于元祐(宋哲宗年号)词坛,造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庶族地主家庭。母程氏亲自课督,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嘉祐二年(1057)与父苏洵、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成名很早,仕途却极坎坷。他有除弊救民的政治理想,却不赞成王安石的比较激进的变法;他与司马光等旧党集团交谊很深,但也不同意他们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的顽固态度。他性情刚直,绝不委曲取容,因此始终不能安立朝堂,而一再外放州郡。他所到之处,多有善政,受到人们的欢迎。他在杭州太守任上修浚的湖堤,至今还被亲切地唤作“苏堤”。可是,在统治集团的激烈内讧中,他却不断受到打击。元丰三年(1079)因写诗讥讽新法被逮入狱,后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到了晚年,哲宗亲政,大反元祐党人,苏轼再度被贬,从惠州直贬到儋(don)州(海南岛)。他的门生和文友如黄庭坚、秦观以及王诜(shen)、毛滂等都以党籍受到株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可是第二年就病死在常州旅舍中了。
苏东坡的名字是妇孺皆知的。他是稀有的全才,诗、文、书、画无不精妙。相对来说,他对词致力较少,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成就比前者更大,也更有独创性。
苏轼以前的词坛是婉约派的天下,充斥了征歌选舞、滴粉搓酥的作品,内容是狭窄的。虽有少数词家如范仲淹、王安石等曾有所矫革,但作品不多,影响有限。真正扭转这种局面、别开风气的是苏东坡。他以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热情、精博的学识和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沉的感情,来挥洒那枝凌厉无前的词笔,真是触处生春,壮美无比。他几乎无所不写: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送别,以至田园风光、宦情枨触、哲理探讨、禅机参悦,都一一摄入笔底,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画面。他是最早把武备和统一的题材带到词里的作家之一,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阳关曲》)等,反映了他要求战胜西夏和契丹(辽)贵族、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