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802174
  • 作      者:
    屈小强,郭新榜著
  • 出 版 社 :
    济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将文士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真情触摸风景的行为方式与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加以结合,贯以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国山水文学史,揭示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性情”的审美奥妙。
展开
内容介绍
  《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一书追溯古代文士漫游天下的行踪,纵览千百年来的山水文学长廊,其诗性、文风因时而异且与时俱进;其所描所写,皆得山水魂魄而物我浑一;其笔趣、墨意,则向着抒张个性与贴近现实开掘生发,从而使山水文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芳香可人的一株奇葩。
展开
精彩书摘
  这“十八高贤”中的宗炳(375—43),史称好游观,不舍远近,除庐山外,还西涉荆巫,南登衡岳,晚年回归江陵,仍余兴不减,将所历山川景物绘于居室壁上,叹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宋书·宗炳列传》)宗炳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尤其在山水画理论上卓有建树。他的《画山水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研究山水美和山水画的学术专论。他在《画山水序》里指出山水“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出了山水的外在美(质、形)与内在美(灵、道)和谐统一的旨趣所在,为以后文人由山水而悟道提供了一种审美依据。在这篇序文里,宗炳提出山水审美主张,即“含道应物”“澄怀味象”,认为审美者首先应具备“含道”(心中装有道)、“澄怀”(澄净胸怀)的素养或前提,方能体验山水之美、天地之美、宇宙之美。他还在该序里说明山水画家的职责乃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山水画家要用心来描绘山水,用心来聆听山水。宗炳把他所画的山水挂在卧室四壁,不仅继续游赏,还对着它们弹琴歌唱。宗炳观山赏水,听到了山水的合唱,进而领悟到自然的和谐之妙,领悟到“道”,从而才会笔有神助,画出有节奏美、和声美的顾盼生辉的山水画。这诚如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所识:“宇宙之间,惟山川为大”;山水画家其实是“以素纸为大地,以炭朽为鸿钧,以主宰为造物。用心目经营之,谛视良久,则纸上生情,山川恍惚,即用炭朽钩定,转视则不可复得矣!此易之所谓寂然不动感而后通也。
  ”优秀的山水画家是用心去领悟山水,勾勒山水;优秀的山水诗人也是用心去触摸山水,歌吟山水。庐山的慧远和尚虽至死也未出庐山半步(大至以虎溪为界),却无数次地畅游庐山,足迹遍至庐山周围五百里内的山山水水。他的《庐山东林杂诗》与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写庐山清气氤氲之美和山音泉韵之美以及“挥手抚云门”之趣、“驰步乘长岩”之唱,传递出莲社信众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且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心灵愉悦。他们的《游石门诗序》与《庐山记》(系慧远作品)则将庐山诸岭形势、山光水色描绘得形神备致,妩媚动人。《游石门诗序》还多次写到作者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如“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等等。这在审美体验上,比王羲之《兰亭集序》更加细致深入,可谓情景交融,而蕴藉隽永。论者以为该序“对后代的游记颇有影响。其由景立论,阐发佛理的方法,我们甚至可以在苏轼的《赤壁赋》中窥见它的影子。”东晋后期,佛教在经历了三百来年的韬晦时代后取得自立地位。慧远便是佛教自立的标志性人物。他开了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等五篇论文,为佛教的强势崛起挣足了面子。他在其山水诗文中顺便说佛,是很自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慧远之所以盛名远播,吸引来许多弟子,还因为他能谈玄,是继支遁以后东晋僧人中的又一位谈玄大师。他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说来说去是要争得佛学的主导地位。
  随着佛学兴起,庄、老告退,在那些以浪迹天涯、纵游山水为旨趣的旅行者中,涌现出更多的僧人或优婆塞(男居士)。
  《高僧传》卷六记载慧远的胞弟慧持,也是庐山东林寺高僧。他听说成都“地沃民丰”,又有峨眉秀峰耸峙,便借口“传化”而于隆安三年(399年)不顾兄长劝阻,决然离开庐山走上艰险的蜀道,十三年后卒于蜀中龙渊精舍。慧持人蜀沿途皆有山水之唱,据说也写得风韵标致,有其兄风范,可惜失传。李炳海先生说:“晋宋之际弥漫士林的浪游山水风气,虽然并不是源于庐山净土法门,但是,慧远师徒的所作所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实际上成了相当一部分山水名士的精神领袖”。
  追随慧远上庐山的“十八高贤”中的刘遗民、周续之与当时居于庐山脚下的另一大隐陶渊明(352—427)并称“寻(浔)阳三隐”。刘遗民先为宜昌、柴桑二县令,后服膺慧远,去职上山,十五年后终老于此。周续之遁迹庐山,朝廷屡次征召不就,宋武帝刘裕谓之“真高士也!”他俩皆志在岩壑之闲远、水木之清华,为当时隐士中的佼佼者。
  ……
展开
目录
引言
山水方滋——山水文学的蔚然成宗
一、东临碣石有遗篇
二、山阴道上画中行
三、匡庐山水出好诗
四、声色大开蔚大国
大唐气象——唐代文士的漫游天下
一、孤篇横绝盖全唐
二、穆如清风诗如画
三、风神散朗清而旷
四、一生好人名山游
五、眼前有景道不得
六、江山英秀有兰芳
七、千云万水一闲士
八、花落花开寒山道
两宋青山——宋代文士的山河岁月
一、把酒临风岳阳楼
二、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一蓑烟雨任平生
五、物是人非事事休
华土沃壤——元明清文士的山水情怀
一、雄篇秀句散人间
二、陶庵梦忆好山水
三、匹夫常有四海心
四、满溪明月浸桃花
五、桃花温婉可人诗
六、摇扇坐听清凉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