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铜调》密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10923
  • 作      者:
    陈超主编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厚重、深邃、苍茫、壮丽
    天才的想象与挥洒,最终屹立成一座纸上的青铜宫殿
    十博士品鉴诗人谢长安名作《青铜调》
    解密“中国符号”,揭开东方诗学谱系的瑰丽面纱。
展开
作者简介
    陈超,诗人,诗评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青铜调〉密码:十博士评鉴》包括了:多部和弦的诗意交响,仰望与重建,诗歌荒原里的精神之树,历史记忆与文化寻根,非个人化的情感和陌生化的形式,在史诗写作中走向精神成人,80后一代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之根,涩重的朝圣,拾荒人和他的历史招魂术,文化符号与象征视域的重建。
展开
精彩书摘
    《饥饿的鸟群》写生存艰难的饥寒时代:“回响起整个宇宙的饥馑/银河万古空冥,黑暗里尚存/相互注视的点点繁星”。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时候并不罕见,由于天灾,更多的是人祸,比如战乱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或是“青铜沸腾,钢汁流芳”的狂热。《蜂蜜店》则写苦尽甘来,“饥寒已成追忆”。蜂蜜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花卉中得到,暗喻传统文化博采杂收,使所有人都甘之如饴。而谢长安的笔触远远不止于此,他总是能够在最细微处展现宏大历史:“螫针辉熠如星,刺人历史的旷野与夹隙/汲取井水红尘,在落日里弯曲锈蚀”。
    《语文课》则极尽汉语、汉字之美。方块汉字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极具艺术审美价值,唯有汉字的书写可以称之为书法。汉语词汇极其丰富,能够准确表达最幽微的意思。每个汉字都是字形与字意完美的结合,是高度智慧的创造,比如结尾处对于“荒”字的字形与字意的关系,写出如此令人心惊和赞叹的诗句:“一个荒字如诉如泣,父辈们从/装殓过死人的朽木里拍出一粒粮食/都要立即塞人口中”。这些汉语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其音韵和对称之美元与伦比,使无数西方学者痴迷,在美国几乎每个综合性大学都有汉学专业。现在中国某些学者鼓吹取消汉字,用拼音字母拼音代替。而新一代网民们拼命“创造”网络用语,严重损害着汉语的精确和优美,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汉语成为垃圾收容所。
    《语文课》亦使我想起我所经历的长达十一年的语文教学,把原该最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文学写作和欣赏变成了只为高考而设的应试教育,每节课上学生们忙着背记词意,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写着《我在文明礼貌月里做的一件好事》那样的作文。高中三年,我十分幸运地有赵济宽老师教语文课,使它成为我最喜欢上的课程。赵老师学识渊博,上课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欣赏课文,核心是语言文字之美。当时有些同学和班主任还担心这会影响高考语文成绩,但最后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在全校是最高的。这算是题外话。
    《赛寿》是写中华文明的最人性、最优秀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天伦之乐和孝道。“那是漫漫六千卷盛世宏图/岁岁重阳,佩茱萸,食蓬饵/年年端午,在门前悬起艾草与菖蒲”。古人最感骄傲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子孙满堂;而长期的治国理念是以孝治天下。孝敬父母长辈不仅是报恩,而且是享受家庭的温暖幸福。如果每个家庭都父慈子孝,那么每个家庭都将是和美幸福的,以至于达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繁荣。记得小时候,家里住房条件很差,夏天热得如同蒸笼,而冬天冷得像冰窖,可是我们一家四口在一起的温暖快乐,让我现在还时时记起。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还愿重回故乡的老屋。天伦之乐是很容易得到的“单纯的欢愉”之一,“听听怀里玄孙儿甜美的童谣”,看看“明月圆于昔年”,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仿佛轻轻流淌着的甘泉,让我们一生为之久久留恋。
    《期颐或蜂蜜店续篇》是写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远播四方:“孟加拉湾一个休闲度假村是以哪一座王城为原型/在南美淘金的葡萄牙商人,在非洲培植玉蜀黍的中国农夫/东瀛的一家电器公司在招人,应聘者尚须与相面师对视”。期颐指百岁之人,喻中华文明之悠久历史。我们是列祖列宗、古圣先贤的继承人,哪怕是成为远隔重洋的游子,也会保持住中华传统与人文理念,永远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游子心中的思乡之情,并不会随时间的消逝而减少:“一亿年散尽。铜铁也将散人虚空/星辰也如老去的梅花默默凋零/还会不会有几条秋蚕爬上编钟琵琶/撩拨乡音”。读到此处,忍不住推开窗户,看天涯明月映照山高水远。
    ……
展开
目录
多部和弦的诗意交响
仰望与重建
诗歌荒原里的精神之树
历史记忆与文化寻根
非个人化的情感和陌生化的形式
在史诗写作中走向精神成人
80后一代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之根
涩重的朝圣
拾荒人和他的历史招魂术
文化符号与象征视域的重建
附录:青铜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