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春至。岁迟暮。
回首再看,人生不过二三事。
生老病死是生命常情,自有内里的因循。只是年岁渐长的人,终会心生蹉跎之感。顾况愈甚,于是他说,这年元日,沧桑与新春共至,而人已老。旧人故友也多已辞世,只剩那孤零几人彼此慰藉。
忆及此处,他内心更添几分凄然。虽有炼丹之术,却发现到底是春不能还。镜中容颜衰枯,他亦已不忍去见。彼时,即是一杯屠苏酒在手,也不得不让少年先饮。
人一旦老去,连同所有往日年轻时岁里的纵横、茂盛、骄傲、驰骋都一并式微。甚至饮酒,也分了一个先后。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顾况晚年归隐茅山之时。顾况,生活在大约公元727~815年间,字逋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曾任秘书郎、著作郎,职位不高,一生清风盈袖。
后来,顾况因作诗嘲讽时弊得罪权贵,被谗言陷害,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顾况隐居道教名山茅山(今在江苏境内),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自号悲翁。
道教在唐朝受到统治者的崇奉,因此发展十分兴旺。炼丹一事便是中国道教所特有的宗教活动。包括顾况在内,当时的许多文人、官宦都对炼丹一事十分热衷。长生不老之妄念肆行于世。还丹并无效用,生老皆是法则。彼时,顾况已然对此有深刻认知。一切企图颠覆自然法则的事终究都将徒劳。
“手把屠苏让少年”这一句所言,涉及到一个古代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这首诗题为《岁日作》,岁日即元日。依照古代风俗,元日当全家齐聚,共饮屠苏。
屠苏酒,一说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一说屠苏乃旧时某类草庵的名字,所谓屠苏酒便是在这种草庵内酿制而成的酒。相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饮屠苏,可不患瘟疫。
国人素来讲究长幼有序,因此,不同时间饮酒便有不同的次序规矩。平日饮酒,年轻人当礼让长辈,长者先饮。但元日不同,当少者先,长者后。最年幼的当饮第一杯,最年长的当饮最后一杯。
……
展开